村长和自卫队的队长又是感谢了一番,秦峰笑道:“我们都是互帮互助,别感谢来感谢去了,都是一家人。”
一觉睡到天亮,经过这一晚的休息,行动组的人全部恢复了精力,年轻就是好。
早上孩子们还没醒,秦峰已经吃过村里准备的早饭,带队出发。村长和留守的人在村口相送,对秦峰说道:“秦长官,快去快回,我们村昨晚已经决定,后面你们离开的时候,我们也走,都搬到恩施那边,这边还是有些不安全。”
“好,本来我还想劝你下的,你自己想清楚那就更好。”秦峰点了点头,想了下,最后还是说道:“如果碰上难以解决的事情,可以到恩施的顾家粮行找掌柜,他会把你们的事情转告我的,我能帮就帮。”
村长大喜,“好的秦长官,有你这话我就有底了。”
“嗯,村长你知道我的为人,所以你办事时,也不能说有我托底就无法无天,那样的话我是不会帮你们的。”
“放心,我懂。”
秦峰挥了挥手出发,他昨晚睡觉之前研究过附近的地图,知道去贾家坝的几条路,而且还问过村长,有没有近路,倒还真找到一条地图上没有的路,那是山民猎人和采药人走的路,有些路段比较危险。
为了这条路,秦峰请了村子里一位当过猎人的村民当向导,对方此时正在队伍中,站在秦峰身边。
“秦长官,顺这条路再走十来里路,就要改道了。我估算了下,我们应该在下午四点左右能赶到贾家坝,我平时也去过几次,贾家坝盛产粮食,虽然是一个村子,但是大村,甚至比不少镇还大。”带路的村民也姓聂,秦峰叫他聂大哥,和那位聂老哥带一点亲戚关系。
秦峰听后有些惊讶,“大村,村里有多少人口知道不?”
聂大哥想了下回答道:“去年听说已经有近七千人口了,今年只会更多,贾家坝附近开荒出不少田,所以吸引了一些人过去定居。”
听到有七千多人时,秦峰很是惊讶,这确实是少有的大村,那看来他们村里的武装力量,应该不弱,不然守不住这些田地。
“我们村的那几个商人,其中有一个就是和他们村做粮食生意起家,所以相对来说,我们村和这个村还是能说得上话的。当然也只是部分人,一般的村民之间,就没这种关系了。”聂大哥见秦峰有些兴趣,便介绍了一些贾家坝的情况。
比如贾家坝最早时,只有贾姓,一个村子全是姓贾的,而在最近二十来年,这种情况才有变化。民国后不久,每年都有不少人定居在贾家坝,当然能定居在这的人,都是被贾家认可的,要不然他们可不会轻易让别人在这块风水宝地住下。
贾家坝的自卫队据说足足有两百人,这些人都有枪,除此之外,还有一支近百人的预备队。后者倒是没有枪,但也也有刀剑红樱枪之类的兵器,平时维护村里的治安,预备队就够了,自卫队是应付对贾家坝的农田有想法的人。
除了手中握有力量外,贾家坝官面上也有人,据说有这个村子的人,在第六战区兵站总监部任职,职位不高,但交友广,说得上话。
也正是因为贾家坝左手握有武装力量,右手又有背景,这才使得一些眼红贾家坝肥沃土地的人,多次掀起争斗都没拿下。
“这次鬼子如果打算长期占据宜昌,那贾家坝就危险了,这种盛产粮食之地,鬼子肯定不会放过。”秦峰听后若有所思,对聂大哥说道,“贾家坝的武装力量,也就对付那些一般的势力,鬼子只要派出支小队,就足够麻烦。更不用说鬼子知道这里有粮后,派出一支中队,甚至是大队都是很有可能的。”
秦峰发现,贾家坝就算没有孤儿院的事情,这里本就有被鬼子看中的利益,在鬼子攻破宜昌后,这里肯定不会再保持宁静。
中午秦峰一队就在山林中吃过中饭,休息了十分钟后再次上路。
一路上他们没有碰到一个人,聂大哥说这正常,平时都这样,更不用说鬼子来了后,不少人都要前往更安全的地方。
下午三点,经过一个小村子时,看到了让人愤怒的事情,村子里的人被屠杀了。
“是土匪。”聂大哥一改之前的笑容,一脸阴沉,“前段时间我们村就收到消息,说附近有土匪正在收人,准备扩大队伍,等鬼子占了宜昌城后就去接受鬼子的招安,成为保安团,这些败类真该把他们杀绝!”
“杀绝是杀不完的,什么时候都有喜欢走捷径的人,投降就是其中的一条。那怕我们胜利了,这种人也不会没有,但我们可以把他们杀得变少,成为稀有动物。”秦峰的目光中也有冷光闪过,他看到了孩子的尸体,这些土匪和鬼子比起来,残忍程度也差不了多少,更因为他们本是国人,就显得更加可恶和可杀。
队员在整个村子搜索了一遍,希望能找到幸存者,找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在一个臭水沟里,找到了一位昏迷中的男孩子,他是这个小村目前唯一的幸存者。
男孩八九岁的年纪,开始懂事记事,被秦峰他们救下后,不哭不闹,就一直拉着秦峰的手说要参军打坏人。
原来男孩的父母给他讲故事时,常说坏人就得有人收拾,那谁才能收拾他们,那只有更坏的坏人,那就是军阀的军队。秦峰哭笑不得后又很诧异,男孩是凭什么认出自己这些人是军人?虽然认成是军阀的军队,但也让他有些惊讶孩子感觉的敏锐,他们可没穿军装,只是拿着武器。可拿武器的人现在不要太多,什么自卫队,保安团,民团,警察,土匪等等。
秦峰有些无奈,这次去贾家坝,后面有可能会与鬼子干上,带着个小孩子确实不大方便,只能询问聂大哥,这附近有没有信得过的猎户之类的人,把孩子先寄放在那,等回来时再带走。
聂大哥想了想说道:“还真有一人,从这往北三里路左右,有我认识的一个采药人,快三十岁还没娶妻子,人很好,肯定会照顾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