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承平拿出电工规范手册,指着上面的条款说,“你看,规范里明确要求,电线铺设必须穿阻燃管,这是底线,不能突破。”
在第五处公厕,他发现地下水管的锈蚀情况比预想中更严重。原本计划更换部分水管,但他蹲在地下坑道里,仔细检查了每一段管道,发现有近十米的水管都已经锈蚀穿孔,水正从破洞里慢慢渗出。“全部换新!” 他果断决定,“只换部分水管,剩下的隐患迟早会爆发,到时候还得返工,反而更麻烦。” 施工队的负责人有些为难:“赵组长,全部换新会增加不少成本和工期。”“成本可以再核算,工期可以适当延长,但质量不能打折扣。” 赵承平的语气坚定,“我们不能做表面功夫,要真正解决居民的难题。”
接下来的几天,赵承平每天都泡在施工工地上。
挑选地砖时,他特意带着施工队负责人老陈去了建材市场。瓷砖摊位上琳琅满目,有光亮如镜的抛光砖,有纹理细腻的仿古砖,还有花色鲜艳的釉面砖。老陈随手拿起一块抛光砖:“赵组长,这砖好看又好擦,价格还实惠,就用这个吧?” 赵承平却摇了摇头,弯腰用手摸了摸砖面,又洒了点水在上面:“你试试踩上去。” 老陈踩上去,刚一用力就差点滑倒,赶紧扶住摊位边缘。“你看,这种抛光砖沾水后太滑,老人小孩很容易摔倒。” 赵承平语气严肃,“公厕地面必须选防滑性能好的。”
他在市场里转了半个多小时,终于看中一款表面带有细密凹凸纹路的防滑瓷砖。砖面呈浅灰色,触感粗糙,洒上水后踩上去依旧稳固。“就选这个。” 他蹲下身,用钥匙在砖面划了划,没有留下划痕,“表面粗糙防滑,硬度也够,耐磨损,适合公厕这种高流量场所。”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还让商家提供了防滑检测报告,确认摩擦系数达到 0.6 以后,才敲定订单。
瓷砖运到工地那天,赵承平亲自到场验收。他随机抽出一箱瓷砖,拆开后逐块检查:“砖面纹路要均匀,边角不能有破损,尺寸误差不能超过 2 毫米。” 他用卷尺测量瓷砖边长,又用手触摸边角,发现有两块瓷砖边角轻微磕碰,立刻让工人挑出来退货。“这些细节看着小,却影响使用安全和美观。” 他对老陈说,“我们不能让居民用着不放心。”
铺设地砖时,赵承平全程监督。工人按要求在地面找平后,开始铺砖,他拿着靠尺在砖面上反复比对:“这里高了 1 毫米,得重新调整。”“砖缝要均匀,留 2 毫米缝隙,方便填缝。” 他还特意叮嘱工人,在公厕入口、洗手台、隔间门口这些容易沾水的区域,地砖要铺得略向外倾斜,形成 1% 的坡度,确保污水能顺利流向地漏,不会积水。
隔间门锁的更换也让赵承平费了不少心思。之前的门锁型号杂乱,有的是老式插销锁,有的是按压锁,损坏后很难买到匹配的配件。“必须换成统一型号的标准化门锁。” 他在改造协调会上明确要求。经过多方比对,他选定了一款耐用的按压式门锁,锁体防锈,开关顺畅,配件容易采购。
安装那天,他看着工人把旧门锁一个个拆下,换上新锁。每安装好一个,他都亲自试开几次:“开关要灵活,锁扣要牢固,不能出现关不上或打不开的情况。” 有个工人图省事,锁芯没有拧紧,赵承平试开时发现门锁有些松动,立刻让工人重新安装:“锁芯必须拧紧,不然用不了多久就会损坏,到时候又得返工。” 他还在每个门锁旁边贴了一张小标签,上面写着门锁型号和维修电话,方便日后损坏时居民联系维修。
考虑到残疾人的如厕需求,赵承平在每个公厕都规划了一间无障碍卫生间。卫生间位于公厕最内侧,空间比普通隔间宽敞一倍,足够轮椅进出。他亲自测量尺寸,确定轮椅回转空间不小于 1.5 米,洗手台高度控制在 70 厘米,方便残疾人使用。
无障碍扶手的安装是重点。他选用了不锈钢材质的扶手,表面做了防滑处理,直径 3.5 厘米,便于抓握。“马桶两侧要装水平扶手,高度 70 厘米,长度 60 厘米;墙面装垂直扶手,高度 1.2 米,方便残疾人借力起身。” 他站在卫生间里,模拟残疾人使用场景,反复调整扶手位置,直到觉得舒适安全才罢休。
除了扶手,他还在无障碍卫生间安装了紧急呼叫铃。呼叫铃按钮设在马桶旁边,高度 45 厘米,轻轻一按,公厕外的警示灯就会闪烁,同时发出 “嘀嘀” 的警报声。“这样万一有残疾人在里面遇到紧急情况,能及时求救。” 他测试了呼叫铃的灵敏度,确保警报声足够响亮,能让附近的人听到。
内部装修接近尾声,室外工程紧接着启动,主要包括重铺路面和修建排水沟。公厕门口的路面原本坑坑洼洼,下雨天积水严重,赵承平要求施工队先将路基夯实,再浇筑混凝土。“路基压实度不能低于 95%,不然路面容易沉降开裂。” 他拿着测土仪,在路基上随机取土样检测,发现有一段路基压实度只有 92%,立刻让工人用压路机重新碾压。“一遍不行就压两遍,必须达到标准。” 他盯着工人反复碾压,直到测土仪显示压实度达到 96%,才允许浇筑混凝土。
排水沟的修建同样不能马虎。赵承平要求排水沟宽 30 厘米,深 20 厘米,坡度不小于 3%,确保雨天排水顺畅。施工队按要求开挖沟渠、铺设管道,可验收时,赵承平用水平仪测量发现,有一段 5 米长的排水沟坡度只有 2%,不符合要求。“必须重新施工。” 他指着排水沟说,“坡度不够,雨水排不出去,会积在路面,影响居民通行,还可能倒灌进公厕。”
老陈有些为难:“赵组长,重新施工得把已经铺好的管道挖出来,太麻烦了。”“麻烦也得改。” 赵承平的语气不容置疑,“我们做工程不能将就,要一次性做好,不然以后出了问题,麻烦的还是居民。” 他亲自指挥工人开挖,调整管道坡度,直到水平仪显示坡度达到 3.5%,才让工人回填泥土、压实路面。
五处公厕陆续投入使用那天,赵承平特意选在清晨前往。晨雾还未散尽,老城区的巷子里已有零星行人,崭新的公厕在晨光中透着整洁,浅灰色的防滑地砖、统一的按压式门锁、明亮的 LEd 灯光,与改造前的破败模样判若两人。一位提着菜篮子的阿姨走进公厕,出来时笑着对赵承平说:“小赵啊,这厕所改造得真好,又干净又安全,再也不用捂着鼻子进来了!”
这样的夸赞让赵承平心里暖暖的,但他没有丝毫松懈。他知道,改造完成不是终点,持续保障使用效果才是关键。接下来的半个月,他每天下班后都会绕路去各个公厕查看,笔记本上又多了新的记录。在第二处公厕,他发现洗手台上方的照明有些昏暗,尤其是傍晚时分,老人洗手时很难看清。“这可不行,照明不足容易让人磕碰。” 他心里想着,立刻掏出手机联系电工:“王师傅,麻烦你明天去第二处公厕,在洗手台上方再加一盏 LEd 灯,亮度选 3000K 的暖白光,既亮堂又不刺眼。”
第二天一早,电工就带着灯具赶来。赵承平特意请假到场监督,看着灯具安装到位,打开后光线均匀地照亮洗手台区域,才放心离开。他在笔记本上写下:“第二处公厕新增洗手台灯具,照明达标”,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像是对居民承诺的践行。
没过几天,他又在第四处公厕发现了新问题。有居民反映水压不足,冲水不够顺畅。赵承平亲自测试了冲水效果,按下按钮后,水流果然细小无力,冲不干净便池。他蹲下身查看冲水阀,没有发现故障,又沿着水管检查,推测是供水管道存在堵塞或压力不足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不然影响使用体验。” 他立刻联系水务公司,详细说明情况:“李经理,第四处公厕水压不足,可能是供水管道的问题,麻烦你们派人来检查一下。”
水务公司的工作人员第二天就到了现场,经过检测,发现是公厕附近的供水主管道年久老化,导致水流不畅。“需要更换一段管道才能解决问题。” 工作人员说。赵承平立刻协调施工队配合,关闭附近水源,协助水务公司更换管道。施工当天,他全程在场,看着工人挖出旧管道 —— 管壁上结满了厚厚的水垢和铁锈,难怪水流不通畅。新管道安装完成后,打开阀门,水流瞬间变得强劲有力,冲水效果立竿见影。“这样才对。” 他心里踏实了,在笔记本上又添了一笔:“第四处公厕供水管道更换完毕,水压恢复正常。”
公厕改造项目圆满收尾的那天,赵承平整理好最后一份资料,刚放进文件柜,领导就把他叫到了办公室:“承平,有个更重要的任务交给你 —— 城郊的红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这座水库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坝体出现渗漏,汛期快到了,必须尽快处理。”
接过项目文件,赵承平的心情立刻沉重起来。他知道,水库安全关系到下游几个村庄的生命财产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当天下午,他就背着工具包,驱车前往水库现场。车子驶离市区,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远远就看到红星水库的轮廓 —— 大坝横跨山谷,像一条巨龙守护着下方的村庄。
停下车,赵承平沿着坝体缓缓行走。大坝是土石结构,表面覆盖着草皮,部分区域草皮已经枯萎,露出黄褐色的泥土。他掏出笔记本,一边走一边记录:“坝体表面草皮枯萎约 300 平方米,存在水土流失风险。” 走到背水坡时,他停下了脚步,眉头紧紧蹙起 —— 背水坡的泥土有些湿润,用手触摸,能感觉到明显的潮气。他顺着湿润的痕迹往下找,在距离坝顶约 10 米的位置,发现了第一处渗水点:细小的水珠正从泥土里渗出,在地面汇成一小滩水渍。
“这里有渗水!” 他心里咯噔一下,立刻掏出卷尺测量渗水点位置,又拿出量杯,蹲下身收集渗水,估算渗水量。“每小时渗水量约 500 毫升。” 他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背水坡 10 米处,渗水点 1 个,渗水量 500ml\/h”。继续往下走,他又陆续发现了三处渗水点,最大一处每小时渗水量达到 800 毫升。“情况比预想中严重。” 他心里有些焦急,这些渗水点如果不及时处理,汛期水位上涨时,可能会导致坝体滑坡,后果不堪设想。
他没有停留,继续查看溢洪道和防水设施。溢洪道的闸门是老式的铸铁结构,表面锈迹斑斑,有的地方甚至锈出了孔洞。他试着转动闸门的启闭装置,摇柄异常沉重,转了半圈就卡住了。“闸门启闭不灵活,这太危险了。” 他心里想着,用力晃动摇柄,费了很大力气才勉强转动。“汛期如果闸门打不开,洪水排不出去,大坝就会有漫堤的风险。” 他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溢洪道闸门锈蚀严重,启闭不灵活;放水设施阀门老化,需全面检修更换。”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赵承平沿着坝体又走了一圈,确认没有遗漏其他问题,才驱车返回市区。回到单位,他没有休息,立刻整理现场勘查记录,绘制坝体渗水点分布图,估算加固所需材料用量。桌上的台灯亮了很久,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数据和整改建议:“背水坡渗水点采用帷幕灌浆处理,加固坝体;溢洪道闸门全部更换为不锈钢材质,确保启闭灵活;放水设施全面检修,更换老化阀门……”
施工队进场那天,红星水库笼罩在一层薄雾中。十几辆工程车沿着蜿蜒的山路驶来,载着灌浆设备、钢筋水泥和施工工具,在坝脚空地上整齐停放。赵承平穿着防滑工装,踩着沾满露水的草皮,早早等候在坝顶,手里攥着厚厚的施工方案和勘查记录,眼神里满是凝重 —— 坝体灌浆是除险加固的核心工序,直接关系到坝体的防渗能力,容不得半点马虎。
“王队长,灌浆压力必须控制在 0.8-1.0mpa 之间,浆液配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水泥和水的比例是 1:0.5,不能有任何偏差。” 赵承平把施工队负责人王强拉到坝体渗水点分布图前,指着标注的四处渗水点,“尤其是这几处,要重点灌浆,确保浆液能渗透到坝体深层,形成有效的防渗帷幕。” 王强拍着胸脯保证:“赵组长,您放心,我们都是老手了,保证按标准施工。”
灌浆工作正式开始。轰鸣声中,灌浆机启动,乳白色的浆液通过管道注入坝体钻孔中。赵承平没有离开,而是守在灌浆设备旁,眼睛紧紧盯着压力表。指针在 0.9mpa 左右稳定跳动,他心里稍安。但没过多久,当灌浆到第二处渗水点时,压力表突然波动起来,指针降到了 0.7mpa。“怎么回事?” 他立刻喊道,让工人暂停施工。
王强赶紧过来检查设备:“可能是钻孔有点堵塞,导致压力上不去。” 赵承平蹲下身,查看灌浆孔的情况,又核对了浆液配比记录,发现浆液浓度略高,可能是搅拌时水泥放多了。“重新搅拌浆液,把浓度调到标准值,再疏通钻孔。” 他语气坚定,“压力不够,浆液渗不进去,灌浆就成了表面功夫,根本起不到防渗作用。”
工人按照要求重新操作,赵承平在一旁全程监督:水泥和水按比例倒入搅拌罐,搅拌时间不少于 5 分钟,直到浆液均匀无结块;钻孔疏通后,再次启动灌浆机,压力表指针慢慢回升到 0.9mpa,稳定下来。“这样才对。” 他松了口气,在笔记本上写下:“第二处渗水点灌浆,压力稳定 0.9mpa,浆液配比达标”。
接下来的半个月,赵承平每天都泡在工地上。清晨,他比工人早到一小时,检查灌浆设备的运行状况;中午,他和工人一起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吃盒饭,饭没吃完就接到工人报告,说有段坝体灌浆后,渗水情况没有明显改善。他立刻放下饭盒,拿着检测工具赶到现场。
这段坝体位于背水坡中段,之前的灌浆孔周围,泥土依然有些湿润。他用小铲子挖开表层泥土,发现浆液渗透深度不够,只在表层形成了防渗层,深层的渗水通道没有被完全封堵。“必须补灌一次!” 他果断决定。王强有些为难:“赵组长,补灌会增加不少成本和工期,而且按行业标准,一次灌浆达标就可以了。”
“行业标准不能替代实际效果。” 赵承平指着湿润的泥土,“你看,这里还在渗水,说明灌浆没有到位。汛期来临后,水位上涨,压力增大,这些未封堵的渗水通道会越来越大,最终可能导致坝体失稳。” 他想起下游村庄里那些低矮的房屋和村民们淳朴的笑脸,心里更加坚定:“成本可以申请追加,工期可以适当延长,但质量不能打折扣。我们必须确保坝体绝对安全。”
补灌工作启动时,赵承平特意调整了灌浆方案:加密钻孔间距,从原来的 2 米一个孔,调整为 1.5 米一个孔;延长灌浆时间,每个孔的灌浆时长从 30 分钟增加到 45 分钟。他守在现场,每一个钻孔的灌浆压力、浆液配比都亲自核对,直到检测显示渗水完全停止,才在验收单上签字。看着补灌后的坝体,泥土渐渐变得干燥,他心里踏实了不少 —— 这道防渗帷幕,终于筑牢了。
坝体灌浆完成后,工程进入下一阶段:重修坝顶道路和护栏。原来的坝顶道路是土路,坑坑洼洼,雨天泥泞难行,护栏是老旧的铸铁栏杆,很多地方已经锈蚀断裂,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赵承平把道路重修的核心要求告诉施工队:“路基厚度不能低于 30 厘米,压实度必须达到 96% 以上,路面采用 c30 混凝土浇筑,厚度 15 厘米,确保能承受工程车通行。”
路基施工那天,赵承平拿着测厚仪和测土仪,在坝顶来回走动。工人用推土机把原有土路推平,再分层铺设碎石和黄土,每层铺设厚度 20 厘米,用压路机反复碾压。“停一下!” 他喊住正在操作压路机的工人,用测厚仪测量路基厚度,显示只有 28 厘米,“还差 2 厘米,继续铺土碾压。” 工人只好重新铺土,直到测厚仪显示 30 厘米,才进行下一步碾压。
碾压完成后,他用测土仪取土样检测压实度,结果显示 94%,没有达到设计要求。“重新碾压!” 他语气严肃,“压实度不够,路面容易沉降开裂,坝顶道路不仅是施工通道,也是汛期巡查的重要路线,必须牢固耐用。” 压路机再次启动,轰鸣声中,路基被反复碾压,直到测土仪显示压实度达到 97%,他才点头同意进行下一道工序。
护栏安装是最后一道关键工序。这次选用的是不锈钢护栏,坚固耐用,不易锈蚀。赵承平对护栏安装的要求近乎苛刻:“立柱埋深不能低于 60 厘米,间距严格控制在 2 米,垂直度误差不能超过 3 毫米。” 他拿着卷尺,在坝顶标记出每根立柱的位置,确保间距均匀。
施工队开始挖坑埋立柱,赵承平在旁边盯着:“坑挖深点,必须 60 厘米,不能少一厘米。” 有个工人图省事,坑只挖了 55 厘米就想埋立柱,被他当场制止:“立柱埋深不够,遇到大风或碰撞,很容易倾倒,起不到防护作用。” 工人只好重新挖坑,直到深度达标,才把立柱放入坑中,浇灌混凝土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