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春到江南花自开 > 第382章 太学的过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见到赵旋跨过了人墙,太学生们立即就把他给团团的围了起来。赵旋的亲兵人人神情紧张,紧紧的将他围在当中。

赵旋却是毫不畏惧,他高举着手中的铁杵,对身边愤怒的太学生们大声的喊道:如果你们当中谁人如果能将我手中的铁杵磨成针,我不但答应你们的要求,还会辞去在龙图阁和春草堂的一切职务、拿出白银千两白银向你们赔罪!”

此话一出,太学生们都被震惊了。赵旋见状则继续说道:“如果没有人能做到,那你们也不过是一群口是心非的伪君子罢了!”说完,赵旋脸上竟然露出了鄙夷之色。

此话一出,集会的队伍里顿时炸了锅,一时之间议论声四起。铁杵磨针的主角本来就是一个老太婆,那时候妇女的地位本来就低,更何况铁杵磨针的主角是个老太婆了。

这时候巡检司的官兵也迅速的围了过来,将赵旋和他的亲兵重新拉回到人墙之内。文天祥和陆秀夫匆匆的来到赵旋面前,责怪道:“赵山长,你这是在饮鸩止渴啊,若果假以时日有人磨杵成针了,你该要如何自处呢?”

陆秀夫也开口劝道:“赵山长,你可千万不要自误啊。磨杵虽然不易,但是用心去磨的话,我估摸最长两三年也就差不多了啊。”

原来那时候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甚至就连文天祥、陆秀夫这样流芳千古的人物,平日里除了读书以外,也很少劳作的。至于那帮太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

李佩听了赵旋的话,却是钦佩不已,心中暗道:“赵提点果然是有本事的,他不出手则已,这一出手,端的就是阴毒无比啊”。

而江万载听了赵旋的话,看了看赵旋,又看了看太学生们,叹了一口气就低头不语了。

在一旁看热闹的陈景亮等一众猪嘴关人员,听了赵旋的这话也是惊愕不已。陈景亮心中暗叫一声:“不好,难不成我小叔的脑疾又犯了?”

太学生之中的贾志远和江铭也是对望一眼,眼中都露出了深深的忧虑。但是不管两人怎么想,此时却也不好公开的站出来劝阻了。

这边的陈宜中听了却是面露喜色,他在心中琢磨:“如果真能逼得赵旋辞去了龙图阁学士之位,倒是比让他辞去春草堂的山长还要大快人心呢,即便是为此等上个一年半载,却也是值得的。”

想到此处,陈宜中和曾唯对视一眼,彼此都心领神会的点了点头。陈宜中随即出列大声的问道:“赵山长,此言当真,你可是愿意立下字据为证?”

赵旋面无表情的说道:“自然是千真万确的。不过我不会写字,你们找人写好了字据之后,我签字画押便是了。”

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江万载抬起头来,看了看双方,大声的说道:“你们双方好好的商量,商量完了就早些散去吧,本官的事务繁忙,也不能总是待在此地!”

赵旋的态度也激怒了在场的太学生们,他们纷纷要求要陈宜中等人立即和赵旋签订契约,并要求都巡检江万载作为证人。

江万载点头道:“我作为证人于是可以的,但是你们确定了谁来和赵龙图签订这磨针的契约了吗?你们先推举出一个磨针的人再说吧。”

写到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宋朝的太学了。

在北宋初期,国子监是国家的教育管理机构,也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当时国子监下面有三个教育机构,分别就是国子学、四门学和太学。当时国子学是最重要的,人数也最多,而太学的人数最少。

根据《宋史·选举志》的记载:““国子生以京朝七品以上子孙为之……太学生以八品以下子弟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祖上如果没有七品以上的官员,你是绝对进不了国子学的,即便你想进入太学也不容易。

所以在北宋时期,太学就没有出过平民子弟的名人。

现在网上有不少说范仲淹和欧阳修是出自北宋时期的太学,不过也都是误传。可能是因为两人的名声太大,而幼时的家境又都十分的贫寒,为了激励后人,故意为之的吧。

范仲淹中进士的时候名字还叫做朱说。因为他出生后没几个月父亲就死了,母亲在他不满两岁的时候就改嫁到淄州了一户朱姓人家,所以他也改姓朱了。

现在都没有证据范仲淹在参加科举前去过北宋的首都开封,更别说在太学就读了。不过范仲淹对于太学的影响很大是真的,因为他成名之后,改造了太学,让寒门子弟也有机会进入太学学习,并且首创了太学的“三舍制”。

至于欧阳修,人生境遇比范仲淹要强一点点,因为他到三岁的时候才丧父。欧阳修在二十一岁的时候才迎来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当时他毛遂自荐,拿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访了一个叫胥偃的官员。

《宋史.胥偃传》里明确记载:“欧阳修始见偃,偃爱其文,召置门下,妻以女。”

欧阳修大约是在1027年左右拜入胥偃门下的,到了1208年的时候,胥偃的职位就已经是翰林学士了,已经可以参与朝廷的机密决策了。

也就是在胥偃的推荐下,欧阳修才得以于1029年春天入学国子监学习。注意,欧阳修是进入的七品官员以上子弟才能进入的国子学,而不是太学。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欧阳修在国子监待了不到一年,第二年的三月就金榜题名了。

可见即便是欧阳修这等天纵之才,如果没有岳父的提携,要想出头也是不容易的。当然,这里只是陈述史实,并没有任何贬低欧阳修的意思。

太学真正成为宋朝的最高学府,得益于北宋晚期的王安石变法。在熙宁兴学时,王安石在太学全面推行了范仲淹的“三舍法”,他压缩了国子学的规模,扩大了太学的招生,而且王安石还建立了“学粮”的制度,用来资助贫寒的学子。

这样一来,更多的平民子弟也有机会进入太学学习了。《宋史·选举志三》记载:“(宋神宗)元丰二年,颁《学令》:太学置八十斋,斋各五楹,容三十人。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百人。”

作者在上大学的时候,学校的宿舍楼就是以“斋”命名的,也是六人一间宿舍,大概就是延续的宋朝王安石的制度。

那时候就是王公子弟进入太学,也是要和其他五人同住一间房的。只是不知为何到了现在,给留学生的待遇会那么高,并不符合我中国的历史传统。

但是到了宋理宗的时候,因为连年的战乱,太学的规模又大幅度的缩小了,学生的规模也就仅有千人左右了。此时能入学的学生,又多以富贵人家的子弟为主了,平民出身的学生不是说没有,但是比较少了。

以历史上的陈子龙为例吧,他24岁才考入太学,36岁才金榜题名。别说宋朝了,就是现在,家里如果不富裕的话,有几个家庭能供养一个学生考学一直考到36岁啊?

上面的文字看似有些跑题了,但是只有了解了这些,小说后面的情节才不至于显得过于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