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白。” 郭亚芬点头,将任务要点在心里快速过了一遍,“我回去就把消息传给蜂鸟,让他尽快着手。”
李佑德看着她,语气缓和了些许:“你们夫妻二人潜伏多年,经验丰富,但这次任务风险极高,原材料库存和运输路线都是日军的核心机密,必然看管严密。告诉蜂鸟,不必急于求成,宁可慢一点,也要确保安全,我们等得起,情报不能出纰漏。”
“放心吧李掌柜,我相信蜂鸟自有分寸。” 郭亚芬说道,起身准备离开。
李佑德又叮嘱道:“后续有进展,还是按老规矩,通过陈生传递消息,尽量避免直接联络。你回去路上也多加小心,别让人盯上。”
郭亚芬应了声 “好”,两人不再多言,先后走出密室。李佑德依旧回到前院坐诊,郭亚芬则拿着抓好转的甘草,提着竹篮,脚步从容地走出万和堂,铜铃轻响,将密室里的秘密再次藏进满室药香与中街的喧嚣之中。
八路军这边 林毅走进后勤部的办公室,刚一落座,桌上堆积如山的物资报表就映入眼帘,空气中还飘着淡淡的油墨和纸张的味道。
张万和拉过一把木椅坐下,拿起桌上的搪瓷缸喝了口热水,开门见山就把老将的吩咐说了出来,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又透着信任:“林毅啊,你可别嫌我甩手掌柜,这将近 20 万人的装备,真不是几万支枪、几百门火炮就能打发的。
光是部队的口粮、军装被服、急救包这些杂项,就得按人头翻倍预备,更别说重武器、运输车辆这些大家伙了。
老将特意交代,说你眼光毒,知道部队打仗缺什么,这两个集团军的装备订单全由你定,你给什么我们就接收什么,到时候清点入库、按编制发放,后勤部绝不掺手选型的事。”
林毅刚端起张万和递过来的水杯,闻言动作一顿,脸上露出几分错愕:“呃?这也行?” 他原本以为要和后勤部反复核对参数、敲定数量,没想到老将直接把决策权扔给了他,一时间竟有些不适应。
张万和放下搪瓷缸,脸上露出一抹爽朗的笑:“怎么不行?你弄来的那些装备,哪样不是最适合的?
上次给部队配的折叠工兵铲,还有那批轻便的火箭炮,战士们用着都说好。老将说了,这两个集团军要应对复杂地形和气候这些特殊任务,肯定需要些非常规的装备,让你看着配,比我们这些老骨头瞎琢磨强。
我呀,就负责把库房腾出来,安排好人手,你把东西运到,我们点数入库、登记造册,保证不耽误部队换装。”
林毅摸了摸下巴,尴尬地笑了笑:“好吧!既然老将和张部长这么信任我,那我就先梳理一份装备清单出来,到时候您再给把把关,看看有没有遗漏或者不切实际的地方。毕竟 20 万人的规模,一点差错都可能出大问题。”
“行,没问题。” 张万和爽快地答应下来,随手从抽屉里翻出一叠空白报表递给林毅,“你要是需要统计数据,比如现有装备库存、各兵种编制人数,随时跟我说,后勤部全力配合。
对了,你说的那种架桥设备和舟桥装备得提前规划好,西北的路况你也知道,而且这些地方基本上都没有铁路。”
林毅接过报表,指尖在纸上轻轻敲击,思路已经快速运转起来。他拿起笔,先在纸上写下 “单兵装备” 四个大字,一边写一边说道:“单兵基础装备得统一标准,步枪就用半自动的,故障率低、射速快,再额外加一把军用匕首。考虑到夜间行动多,每个班得配两具夜视仪,排长以上军官配单兵通讯器,确保联络畅通。”
“班组支援火力也不能弱。” 林毅顿了顿,继续说道,“每个班配一挺轻机枪负责火力支援,再配一具火箭筒,班长副班长装备全自动步枪。
林毅一边说,一边快速在报表上列着清单,字迹工整却不失速度。一个小时后他忽然想起什么,抬头对张万和说道:“先看下还需要什么装备”
张万和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记录,沉吟道:“我跟装备部门联系一下吧。”
林毅点点头,把报表叠好放进随身的公文包:“那我先回去细化清单,争取今天就确定出来。”
“好,我等你消息。” 张万和站起身,拍了拍林毅的肩膀,“有什么困难随时开口,不管是武器装备还是被服粮食,你给什么我们要什么,即使有一些不适合的我们后勤部都给你兜底。咱们的目标是一样的,让这两个集团军尽快形成战斗力!”
林毅也站起身,语气坚定地说道:“请张部长放心,我一定尽快把清单整理好,确保装备按时到位。”说完,林毅辞别张万和,转身快步走出后勤部办公室。
谁都不知道的是,此时万里之外的这片看似平静的海域上,一场足以改写太平洋战局的大战即将爆发。
在中途岛东南方向约 1000 公里处,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正如同钢铁巨兽般,沿着预定航线向夏威夷方向缓缓行驶。舰队编制严整,七百多艘各式舰船按照作战序列依次排开,战列舰的巨炮直指天际,航空母舰的甲板上停放着整装待发的战机,驱逐舰则在编队外围巡航,警惕地扫描着周围的海域,整个舰队散发着令人胆寒的威慑力。
在这支庞大舰队的编队中部,缓缓行驶着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 ——“大和号” 战列舰。作为当时世界上吨位最大、火力最强的战列舰,“大和号” 的舰体庞大而坚固,舰桥高耸入云,如同一座移动的海上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