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带着他设定的韵律。队友们渐渐调整步伐,开始融入这份无形的节奏中,动作更协调,反应更敏捷。
对手则开始显得焦躁,步伐紊乱,防守漏洞渐渐增多。他们试图用更激烈的肢体碰撞和快速换位来打破苏盘的节奏,但越是急躁,越容易被对方抓住破绽。
“怎么回事?他们的节奏怎么越来越不对?”对手领队在场边焦急地喊道。
苏盘看着对手的狼狈样,内心微微一笑。胜利的感觉就在眼前,只要继续保持节奏,控制比赛,结果将不言自明。
场上一次次配合,变幻多端却又井然有序。苏盘的传球精准无比,像是在绘制一幅复杂的画卷,每一笔都是致命的美丽。队友们对他的信任也在不断增强,动作越来越默契,形成一道无法突破的防线。
比赛间隙,苏盘深吸一口气,擦了擦额头的汗水。他知道,这种状态才是自己最强的时刻。
“小李,感觉怎么样?”他问,声音透着一丝轻松。
“稳得很,我们完全跟上你的节奏了。”小李笑着回答,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感觉太爽了,像是一台精密的机器在运转。”
苏盘点头,内心却更加清醒。他知道这场比赛还远未结束,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节奏是我们手中的利刃,只要我们不松手,胜利必然属于我们。”他在心底默念,手中的篮球仿佛燃烧着不灭的火焰。
他看得痴了。他看见那些人在全场四处穿梭,如同飞行的猛兽,而每一次得分,观众席都会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那些声音穿透屏幕、穿透岁月,一点点在他的心里种下了某种东西。
后来,他开始模仿。他用破球框,用石子铺出三分线,在黄泥地上练习运球。没有人教他,也没人陪他。村里没人打篮球,没人懂他。他的球是别人丢弃的,有裂口,有偏重。他每天放学后都在练,从未停下。有一次跌倒,膝盖上的皮肤被地上的石子刮开,血和灰粘在一起,像某种苦涩的勋章。他咬牙站起来,继续运球、投篮。他相信总有一天,他会站在万人注目的球场中央。
可现实却始终残忍。他个子不高,力量也不足。每次选拔,他总是排在替补的替补位置。连进场时间都是奢侈。有一次他问主教练,为什么不给他机会。教练只是淡淡地说:“你不适合。”他笑了,苦涩地笑了三声,那笑声像秋夜风中枯枝断裂的声音,没人听见。他没有再说什么。他知道,世上从来不缺天赋异禀的人,而他,只是一个平凡的执着者。
但他不肯放弃。他开始凌晨起来练投篮,一天不低于五百次。他买来书籍,钻研战术。每一场职业比赛他都不落下,拿着本子做笔记,分析每个进攻回合。他学习脚步、学习视野,甚至学习如何隐藏意图。篮球成了他生命中唯一的方向,唯一的信仰。
那年冬天,他偶然被叫去打一场友谊赛。对方缺人,他成了补位。场上,他如脱笼的鹰,一记记突破、一次次抢断,像是在释放所有积压的渴望。他的眼睛亮着,燃烧着,连场边的教练都沉默下来。他得了全场最高分,却还是没有被留下。那天晚上他一个人走了很久,在冰冷的街头踢着一颗坏了的篮球,脚上穿着早已裂口的球鞋。鞋底的胶布缠了一层又一层,像他心中不断加固的决心。
“我要让他们看见我。”他在那夜低声对自己说。
他不是没有粉丝。虽然不多,但有那么几个小球迷,总是在他出现的地方围观。他们喜欢看这个总是默默无闻的少年如何一次次将不可能变成现实。他们为他喝彩,为他写帖子,甚至为他画上粗糙的画像。他们知道,这个少年不该被埋没。那些球迷中,有个女孩叫阿音,是第一个为他做加油牌的人。她在他比赛结束后递给他一瓶水,说:“我知道你能赢,只是他们还没发现。”那句话他一辈子记得。
于是他更拼了。他几乎拒绝所有娱乐和社交,只为每天多练一小时。他在墙上贴着职业球员的照片,在心里默默模拟自己能否对抗。他把自己当作那个未来必须发光的人。他知道,他不能失败,他背后已经有了目光,有了信任。
终于,在那个无人关注的季前赛里,他被安排上场。替补的替补,第四节最后五分钟。他上场的瞬间,心跳如鼓。全队落后八分,没人指望他能改变什么。但他做到了。他没有犹豫,每一次出手都精准,每一次跑位都像算计。他连得十六分,带领球队完成逆转。当他投中最后一个三分球时,全场都安静了片刻,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而他,站在原地,看着篮球划过高空落入网窝的那一刻,只觉眼眶发热。
那一夜,他收到了他人生中第一篇报导。不是大报,也不是头版,只是一个角落,却足以让那些关注他的球迷欣喜若狂。他成了“黑马”,成了“意外的英雄”。那些曾经不屑的人开始重新打量他。可他却知道,这不过只是开始。他不属于幸运,他属于执着。
他依旧每天练习,不因掌声而自满,不为失败而灰心。他更清楚,篮球不是短暂的火花,而是要持续燃烧的火焰。阿音送给他一本笔记本,说是给他记录比赛用的。第一页写着:“无论你在不在赛场,我们都在你身后。”
他翻开第二页,写下:“我要做那种即使跌倒千次,也能爬起并跑得更快的人。”
他知道,真正的比赛,才刚刚开始。球迷的信仰,不该被辜负。他要用每一次出手,每一次突破,每一次跌倒后的咬牙,再一次一次地证明:他,苏盘,不是注定被忽视的角色,而是会走进中心、照亮世界的球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