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弟,你上山的时候,看得星宿派的人了吗?”
“你是说那帮敲锣打鼓的人,为首被称作‘星宿老仙’的那帮人?”段誉虽然不认识星宿派,但那帮人那么高调,想认不出都难。
“呸,什么‘星宿老仙’,江湖上都叫他‘星宿老怪’。”常曦啐了一口,接着道,“我跟你说,这个畜生名叫丁春秋,是师父的二弟子,当年叛出师门,还差点把师父害死,师父现在坐轮椅就是被他害的。”
段誉怒道:“什么?这丁春秋竟敢欺师灭祖,亏他还有脸听手下歌功颂德,真是无耻之极。”
常曦心道,他比这更无耻的事都干了,不过当着师父面不方便跟你说。
“行了,别气了。你是在哪碰到星宿派的?怎么都这时候了还没到?”
段誉想了想道:“就是山下,按理说他们现在也该到了啊。”
常曦心道:“难道是丁春秋想等少林和慕容家两败俱伤,自己再出来捡便宜?”这样也好,若是星宿派慕容家联手,那还真不好对付。
在常曦段誉说话的时间,别人自然不可能闲着。
少林寺山门前广场上,秋风卷着落叶掠过攒动的人群,玄慈方丈立于高台之上,袈裟在风中舒展如流云,目光扫过阶下慕容复时,自带佛门方丈的沉凝威严:“慕容公子,三十年前雁门关外,契丹萧氏夫妇惨死于中原群雄剑下,此事根源,在于一封‘契丹武士将盗少林秘籍’的伪讯。传讯之人,便是令尊慕容博。今日天下英雄在此,还请公子明示——慕容博施主身在何处?”
慕容复按在剑柄上的手悄然收紧,一身月白长衫衬得他身姿挺拔,语气却带着几分凛然:“方丈此言何其荒谬!先父六年前便已病逝于汴梁城外,当时江南武林数十位前辈亲往吊唁,灵柩归葬参合庄祖坟,碑石至今未改。方丈无端将陈年血案归咎于故去之人,莫非是要借少林威名,诬陷我姑苏慕容氏?”
他话音落时,身后邓百川、公冶乾二人悄然踏前一步,气机隐隐护住左右,为自家公子撑势。
玄慈面色未变,只是缓缓抬手向广场一侧示意:“老衲所言非虚,且有亲历者在此。有请智光大师。”
随着话音,一位身着洗得发白的旧僧袍的老僧缓步走出,正是天台山止观寺的智光大师。他身形清瘦,眉宇间带着悲悯之色,因当年远赴海外蛮荒采集树皮、救治浙闽两广瘴毒百姓的善举,引得在场群雄纷纷颔首肃然。
“三十年前,老衲与玄慈方丈、汪剑通帮主等二十一人,皆因慕容博施主的传讯前往雁门关。” 智光大师声音平和却字字清晰,“那日我们错杀萧氏夫妇,事后方知受骗。老衲曾三往姑苏欲见慕容博施主对质,他却始终避而不见,直至六年前听闻其‘死讯’,此事便成了心结。”
慕容复微微一笑道:“智光大师或许是记岔了!先父一生潜心武学,于参合庄设还施水阁收藏天下武学,只为钻研技艺、传承家风,怎会行此于己不利之事?何况先父已离世六载,死无对证,方丈与大师仅凭旧日揣测,便要定慕容氏的罪吗?”
他早已打定主意,无论少林寺这边怎么说,他一律咬死不承认。
玄慈没想到之前温文尔雅的慕容复竟会如此无赖,叹息道:“事实如此,慕容公子如何抵赖亦是无用。就像慕容博施主,即便再如何小心,也难免暴露踪迹。有请鸠摩智国师。”
吐蕃国师大轮明王一袭红袍登场,目光扫过慕容复时带着几分玩味:“慕容公子方才说,令尊六年前便已病逝?”
慕容复镇定道:“自然。国师此问,莫非有何异议?”
鸠摩智轻笑一声,声音透过内力传遍广场:“三个月前,小僧游历江南,途经姑苏参合庄附近。彼时暮色初临,小僧正于庄外林间歇脚,却见一青衫老者自庄外小径归来,正是令尊。小僧当年曾得令尊指点,尝感怀于心,令尊样貌绝不会认错。”
慕容复脸色骤变,厉声驳斥:“绝无可能!先父早已亡故,先母若见先父归来,怎会半分动静没有?国师定是眼花认错了人,或是有人刻意冒充先父模样,欲挑拨我慕容氏与武林同道的关系!”
“公子稍安勿躁。” 鸠摩智抬手示意,语气带着几分笃定,“小僧也怕认错了人,便悄悄跟在那老者身后,隐约听闻那老者与迎候的夫人谈及旧事,提及你慕容家是鲜卑皇室后裔,当年之所以制造雁门关惨案,是为了挑起宋辽大战,你慕容家好趁机兴复大燕。若非慕容博施主,谁还能知晓这些隐秘过往?”
此言一出,广场上顿时一片哗然。慕容复身形微微颤抖,望着鸠摩智的眼神满是惊怒,此人不仅指证父亲没死,还将慕容家最大的秘密公之于众!这番僧就不怕与我慕容家结为死仇?
此时不仅江湖群雄,就连他身后慕容家的队伍里,也出现了不少骚动。要知道这五千人马里不少人都是近年招募,加入慕容家只是仰慕慕容家在江湖上的威名,可不是真的要陪他慕容家造反。
鸠摩智心中冷笑,当年你慕容博是给了自己不少少林绝技,但自己付出了看家绝学火焰刀,双方可说互不相欠。如今只要将你慕容家密谋造反的事宣扬出去,必然引来宋庭关注,你慕容家怕是得立刻起兵。届时宋国内乱一起,吐蕃国就能趁机谋利。
“哈哈哈哈!”慕容复忽然仰天大笑,待众人渐渐停下议论看向他时,他忽然抬手指着玄慈喝道:“玄慈,我原当你是一代高僧,没想到竟如此卑劣,竟勾结番僧污我慕容家声名。没错,我慕容家是鲜卑后裔,可谁说鲜卑后裔就不能忠于大宋?你是不是还想说河南郡王的后人也有谋反之心?”
河南郡王名为慕容延钊,与宋太祖赵匡胤情同兄弟,赵匡胤做殿前都点检统帅禁军时,他便是殿前副都点检。后来赵匡胤当了皇帝,他便升为殿前都点检,直到后来杯酒释兵权,才交出这个职位,这个职位也再没有委派他人。
即便如此,慕容延钊依然忠于宋庭,并屡立战功,加官至检校太尉。而他死后,赵匡胤悲痛非常,追封他为河南郡王,后人也永享富贵。
这样一个宋庭重臣,同样也是鲜卑后裔,你少林是不是也要说他的后人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