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这里有一个超级写作系统 > 第498章 畅销家马伯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杜雨也举一反三道:“在小说创作中,金手指是推动主角成长、打破常规困境的关键元素,而主角的独特品质作为一种隐性金手指,具有独特且强大的叙事价值。

独特品质赋予主角与众不同的精神内核。

例如坚韧不拔的毅力,能让主角在面对无数艰难险阻时绝不轻言放弃。

《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出身贫寒却始终怀揣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即便在煤矿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持阅读学习,这种毅力支撑他不断突破自我,实现精神成长。

善良与正义感也是常见且极具魅力的独特品质金手指。

拥有这种品质的主角,往往能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帮助,构建起强大的人际关系网。

《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秉持着侠义之道,以真诚善良对待他人,收获了众多良师益友,在江湖中闯出一片天地。

独特的思维方式同样是一种强大金手指。

主角凭借与众不同的思考角度,能在复杂局面中找到破局之法。

这种独特品质金手指,不仅丰富了主角的人物形象,使故事更具吸引力,还能引发读者对人性、价值观的深入思考,让作品在众多小说中脱颖而出,拥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高传龙满意地点点头。

林婉儿和雷小燕轻轻鼓掌了几下。

高传龙点名道:“接下来,请小燕提一个写作方面的问题吧!”

雷小燕早有准备,小声道:“有时候,我在西瓜网福利界面刷金币,老是看到一个作者的名字和他的作品:马伯庸的《太白金星有点烦》。如果分享的话,可以得到300金币。这个马伯庸也是西瓜网的皇冠作家吗?”

“不是!”林婉儿插话道,“西瓜网的皇冠作家没有这个人。”

高传龙悠悠道:“就像婉儿说的,马伯庸确实不是皇冠作家。他应该算一个畅销作家。”

众人都侧耳倾听。

高传龙继续分享道:“马伯庸的创作生涯始于互联网论坛。

2004年,他从某大学经管系毕业后,进入外企工作,但写作始终是他的‘第二人生’。

2005年,首部作品《风起陇西》问世,这部以三国为背景的谍战小说,以‘诸葛亮化身情报大师’的颠覆性设定,开创了‘历史可能性小说’的先河。

同年,他凭借科幻短篇《寂静之城》斩获我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展现出跨类型写作的潜力。

2015年,马伯庸辞去外企工作,正式成为全职作家。

这一决定背后,是他对创作自由的追求:‘写作是与古人的对话,也是与未来的自己和解。’

此后,他以每年1-2部长篇的速度持续输出,作品涵盖历史、悬疑、职场、神话等多个领域,形成‘马伯庸式’叙事风格:

在真实历史框架内嵌入虚构情节,通过小人物视角折射时代洪流。

马伯庸的代表作均以‘历史为骨,虚构为肉’,在史料与想象之间找到微妙平衡。

其一,《长安十二时辰》。

这部以唐天宝三年上元节为背景的小说,将24小时浓缩为一场拯救长安的生死竞速。

主角张小敬从死囚到英雄的转变,暗合‘人在绝境中爆发的智慧’的创作理念。

小说中‘望楼系统’‘靖安司’等虚构机构,与真实历史中的长安坊市制度、胡汉交融文化交织,形成虚实相生的叙事张力。

同名电视剧豆瓣评分8.3,成为现象级Ip,印证了其‘影视化友好’的文本特质。

其二,《古董局中局》系列。

四部曲以古董鉴宝为切口,揭开民国至当代的家族恩怨与行业黑幕。

主角许愿作为‘五脉’传人,在佛头案、青花瓷案等单元中,与老朝奉等反派斗智斗勇。

小说将‘文物鉴定’这一小众领域转化为大众化的悬疑叙事,豆瓣评分7.9,影视改编后首周票房夺冠,成为类型文学商业化的典范。

其三,《显微镜下的大明》。

这部非虚构作品通过六个明代基层政治事件,如徽州丝绢案、婺源龙脉保卫战,展现民间疾苦与官僚体系运作。

马伯庸以‘三明治式’历史观——上层史实不可动摇、下层风土精细考据、中间故事自由虚构——重构历史细节,豆瓣评分8.7,入选年度读书榜单。

同名电视剧将算学天才帅家默的‘拨乱反正’之路拍得扣人心弦。

其四,《长安的荔枝》。

中篇小说聚焦小吏李善德运送荔枝的荒诞任务,以‘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历史典故为引,揭示唐代官僚体系的黑暗与小人物的挣扎。

小说中‘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职场的真相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等金句,直击现代职场痛点。

同名电视剧首播收视率破1.2%,成为古今映照的诙谐佳作。

其五,《太白金星有点烦》。

这部以《西游记》为蓝本的神话重构小说,以太白金星李长庚的视角解构‘西天取经’计划。

天庭的官僚体系、神仙的职场烦恼、取经团队的KpI考核,被马伯庸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呈现,豆瓣评分9.0,引发体制内打工人的强烈共鸣。

马伯庸的作品不仅娱乐性强,更蕴含深刻的社会洞察。

《显微镜下的大明》通过明代基层政治事件,揭示‘所有文化冲突本质上是利益冲突’;

《长安的荔枝》以‘荔枝使’的悲剧,批判官僚体系的低效与冷漠;

《太白金星有点烦》则以神仙职场讽刺现代内卷文化。

这些作品让读者在历史故事中照见现实。

正如他所说:‘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是一个浑身浴血的战士。’

作为编剧,马伯庸首次操刀的《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获去年首都电视节目春推会年度优秀网络剧,证明其不仅擅长文本创作,更能把控影视化改编的节奏与质感。

今年,他推出新书《食南之徒》,以西汉使者唐蒙的美食冒险,探讨文化冲突与人性抉择,延续‘以小见大’的创作脉络。

从外企职员到畅销作家,从论坛写手到影视编剧,马伯庸的创作轨迹印证了‘文字鬼才’的称号。

他以历史为镜,照见人性的幽微与社会的病灶;

以虚构为刃,剖开历史的表层,挖掘被遗忘的细节。

正如他在《大医》中所写:‘每一件古董都是时间的容器,里面装着无数人的命运。’

而马伯庸的作品,正是这样一个容器,装着历史的真相、现实的隐喻,以及一个作家对世界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