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克接受阳处父建议,决定和赵氏联手,果然不出阳处父所料,晋襄公出于对先且居的尊敬,召见先克。
晋襄公告诉先克,你父亲去世,寡人理应提拔你进入卿士,但是你尚未成年,寡人也没办法,所以先让士觳和梁益耳等人进入六卿,等将来你长大了在把你提拔为六卿。
先克却向晋襄公进言:“启禀主公,当年先君能够回国继位,狐偃、赵衰,胥臣居功至伟,对晋国是有大功的。
现在狐射姑,赵盾是他们的儿子,不应被废弃不用,并且士縠、梁益耳等人都没有立下大的战功。
现在国君骤然提拔他们进入六卿执政卿,恐怕国人人心不服啊!这样的话,国人会觉得国君昏聩,赏罚不明,刻薄寡恩!
晋襄公听后陷入沉思,最后还是听从了先克的建议,准备重新任命六卿。
公元前622年九月,晋襄公在夷之蒐举行狩猎活动,然后开始召开军事大会。
晋襄公以周天子昭命为由,正式将晋国五军十卿改回三军六卿,正式任命狐射姑为中军将,三军元帅,执政卿。
任命赵盾为中军佐辅佐狐射姑;任命箕郑父为上军将,提拔荀林父为上军佐;任命先蔑为下军将,先都为下军佐,正式任命新的晋国六卿,狐射姑成为新一届中军元帅,晋国执政。
谁知道太傅阳处父从温地视察回来后,得知狐射姑成为晋国执政,于是向晋襄公密奏。
说自己到各地视察,晋国上下对狐射姑很是不满,此人刚愎自用,争强好胜,不得民心。
由狐射姑主政,只怕很难服众,而赵盾贤能,颇有赵衰的才干与谦让,不如让赵盾担任中军将,三军元帅,执政卿,让狐射姑负责赵盾,这样一刚一柔相得益彰。
晋襄公对于这个大表哥其实心中也有不满,狐射姑总是一副外戚和功臣架子,对自己也是颇有不屑。
于是晋襄公采纳了老师阳处父的意见,准备免去狐射姑的执政卿位子,但是刚刚任命狐射姑,要是无故罢免总是不妥。
于是就让阳处父想办法,阳处父告诉晋襄公,明天我代替国君在夷地举行阅兵仪式,然后我来宣布新的任命,您别见他们不就得了,难不成狐射姑还敢进宫找您理论不成。
于是阳处父便在次日阅兵仪式上宣布,让赵盾担任中军元帅,狐射姑为中军佐,而上军、下军的将领则保持不变。
而胥臣的儿子胥婴,因为新上军被裁撤,为了弥补他的损失,让他继承胥臣的大司空职务,而栾盾被任命为三军司马。
“夷之蒐”阅兵,由于阳处父的介入,使得赵盾开始掌握晋国的军政大权,为其日后专擅晋国国政奠定了基础。
狐射姑看到自己的中军将,三军元帅被剥夺,于是立即面见晋襄公,见到晋襄公之后,狐射姑跪地质问晋襄公。
“承蒙国君记着父亲狐偃之功,不嫌弃贾季才疏,委任我为中军元帅,可是为何突然就将我换下,让赵盾取代我。
难道是我犯了什么错?还是说我的先人不如赵衰?”。
晋襄公道:“太傅告诉我,你性格刚直,得罪了很多人,底下人多有不满,寡人也是没办法,你暂且居赵盾之下,过段时间我在调整一下”,狐射姑只好沉默不语,从此和阳处父算是结仇了。
公元前622年冬,楚国郢都的宫殿内,气氛凝重。楚穆王端坐在王座之上,眉头紧锁,下方臣子们议论纷纷。
此时,一位身着黑色长袍,腰佩长剑的大臣出列,正是楚国令尹成大心:“大王,六国与蓼国,近日与东方诸国往来密切,似有背叛我楚国之意。”
楚穆王目光一凛,怒声道:“上灭掉江国,晋国阳处父虽然派出六国联军前来救援,可是他们竟然没敢和我们楚国交战,这就说明晋国也并非不可战胜!
加上秦国王官之战打的晋国人丢盔弃甲,如今听闻晋国十卿有四个人去世,最有才华的赵衰,胥臣,先且居和栾枝全死了。
这样一来,晋国的老将都没有了,而他们新上任的都是一些官二代,不如我们的楚国的新将领,都是战场上历练出来的,像令尹十五岁就上阵杀敌。
如今我们趁着机会,灭掉六国和廖国”。
说罢,楚穆王大手一挥,当即下令成大心为主将,仲归为副将,出兵攻打六国。
公元前621年正月,楚国大军浩浩荡荡向东进发,一路扬起滚滚烟尘。成大心骑在高头大马上,眼神坚定,对身旁的仲归说道:“此次出征,务必速战速决,让那些心怀不轨者知道我楚国的厉害。”仲归点头称是,紧了紧手中的缰绳。
当楚军抵达六国边境时,六国军队早已严阵以待。然而,楚军士气高昂,训练有素,成大心一声令下,楚军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阵。一时间,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刀光剑影闪烁。
成大心挥舞着长剑,身先士卒,冲入敌群,所到之处,敌军纷纷倒下。
仲归则率领一支精锐部队,从侧翼迂回包抄,切断了六国军队的退路。在楚军的猛烈攻击下,六国军队渐渐抵挡不住,阵脚大乱,开始四处逃窜。
经过一番激战,楚军大获全胜,顺利攻占了六国都城。六国国君被俘,百姓们也纷纷投降。楚穆王得知胜利的消息后,十分高兴,下令将六国土地纳入楚国版图。
解决完六国后,楚穆王又将目标对准了蓼国。蓼国位于楚国东北方向,虽国小力弱,但竟敢背叛楚国,楚穆王怎能容忍。于是,他派遣公子燮为将,再次出征。
公子燮是楚国公室子弟,年轻气盛,急于建功立业。他带领楚军日夜兼程,很快就抵达了蓼国。蓼国国君得知楚军来袭,惊恐万分,连忙召集国内军队抵抗。
然而,蓼国军队根本不是楚军的对手。公子燮指挥楚军迅速展开进攻,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蓼国军队。蓼国军队被打得节节败退,很快就被楚军包围。
在楚军的强大攻势下,蓼国国君无奈之下,只得出城投降。公子燮顺利占领了蓼国,将其土地和百姓都纳入了楚国的统治。
公元前621年,秦国的天空似乎都笼罩着一层阴霾。这一年,秦国的一代雄主秦穆公,在短暂患病后,于农历五月溘然长逝 。消息传开,秦国上下悲痛万分。
秦穆公在位期间,广纳贤才,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等人,让秦国的实力大幅增强。他致力于拓展秦国的疆土,向西“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使秦国在春秋的争霸舞台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他的离世,让秦国朝堂一时陷入哀伤与动荡。按照秦国当时的习俗,举行了盛大而庄重的葬礼。然而,这场葬礼却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竟有一百七十七人被迫殉葬,其中包括奄息、仲行、针虎这三位良臣,这便是着名的“三良殉葬”。
之所以秦穆公死后会有这么多人殉葬,并且还是军中将领,表面上看他们是自愿追随秦穆公陪葬,实际上是秦穆公知道,自己死后,儿子嬴罃性格软弱,恐怕秦国会出现内乱 。
所以秦穆公在弥留之际就召见了这些军中性格比较刚直之人,并且明确表示,自己遇到他们是秦国人的荣幸,要是死了在另一个世界,也希望能够有他们陪伴。
秦穆公此话一出,这些人就知道国君要他们陪葬,如果拒绝,自己肯定也会被杀,不如心甘情愿陪葬,自己家人还能得到善待。
对于秦穆公让秦国贤良陪葬,秦国百姓很是不满,秦国百姓痛心不已,于是作了《黄鸟》一诗来哀悼:“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对这样的殉葬之举表达出深切的悲愤与无奈。
秦穆公离世后,他的儿子嬴罃继位,史称“秦康公”。
新君登基,面临着复杂的局面。国内,百姓对大规模殉葬心怀不满,急需安抚民心;朝堂上,权力结构也面临着重新整合。
国外,晋国等强国虎视眈眈,时刻关注着秦国的局势变化。秦康公深知肩上的重担,他在为先君哀悼的同时,也开始谋划着秦国的未来之路,试图在继承秦穆公霸业的基础上,让秦国继续稳固发展。
就在这时,传来一个震惊的消息,秦康公认为秦国的机会似乎来领……。
欢迎阅读下一章,阳处父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