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624年)四月,秦穆公召开誓师大会,进行全国动员,征集大军四万人。
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再次被任命为主帅和副将,奉命再次率军攻晋,孟明视和西乞术,白乙丙三人发誓,此战不胜,绝不回秦国。
秦国大军浩浩荡荡抵达黄河边,大军在济河渡口渡过黄河,孟明视为激发将士的斗志,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下令焚毁船只。
一时间,浓烟滚滚,船只在大火中化为灰烬。“济河焚舟”,这决绝的举动让秦军将士明白,后退已绝无可能,唯有奋勇向前、拼死作战,才有一线生机。刹那间,全军士气高涨,热血沸腾。
济河焚舟是中国战争史上置死地而后生最早的战术思想,比项羽的破釜沉舟还要早四百多年。
渡河后的秦军知道,如果这次不能取胜,已经没有后退的可能,于是将士们士气高昂,仿若猛虎下山,怀着必死的决心向晋国发起猛攻。
而韩舆和屠击的封地都在韩塬,这次秦国军队突然袭击韩塬,打的晋国措手不及。
于是晋襄公立即命令韩舆和屠击组织韩塬卿士,抵抗秦国军队,韩舆和屠击临时组织了大约四千多人的军队。
而此时秦军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突破晋军防线,韩舆和屠击不敌秦军,于是退守王官。(今山西闻喜南)。
晋襄公下令韩舆和屠击一定要守住王官,为都城绛城取得时间组织防御,因为晋襄公以为两次击败秦军,秦国人短时间内应该不会前来攻打晋国。
所以晋襄公将一部分大军调往东南,想要震慑楚国,谁知道秦国突然袭击西线,晋国大军从东往西征调需要时日。
韩舆和屠击赶紧退回王官死守,无奈秦穆公这次势在必得,一定要给晋国人一点教训,开始猛攻王官。
韩舆和屠击一商量,咱们这点兵力根本守不住王官,秦军这次是报复晋国,士气高昂,咱们不如保留实力,避其风头。
于是韩舆和屠击放弃王官,秦军占领王官,占领王官之后,秦穆公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乘胜挥师北上,直抵晋都绛城的翼地,兵临城下。
一时间,晋国都城被紧张与恐惧的氛围所笼罩,晋襄公得知韩舆和屠击不战而逃,丢掉王官,这样的话,绛城就失去了最后防御。
先且居和赵衰立即调集六军精锐部队回绛城, 因为秦军已经济河焚舟,赵衰告诉晋襄公,秦将雪耻心切,士气正旺,我们不能硬碰硬,建议晋军坚守绛城不出。
晋襄公于是命令加紧城防,备好滚木礌石,坚守绛城不与秦军交战,另一方面立即让士??带领东线军队回国救援,同时让郑国出兵协助晋国。
秦国这边,孟明视担任主将,他一心雪耻,战场上指挥若定。麾下的秦军,早就对于秦穆公三番五次帮助晋国人,不但没有得到回报,反而屡次受到晋国人伤害气愤不已。
这次秦穆公彻底放弃对晋国的希望,攻打晋国,无疑激起了秦国人的士气,每个人眼中都燃烧着复仇的火焰,向着晋军阵地勇猛冲锋。
反观晋国,面对秦军突如其来的进攻,仓促应战。主要将领深知秦军士气正盛,来势汹汹,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果断采取坚守城池、拒不出战策略。
秦穆公率领秦军成功攻占王官及郊邑,取得了一场久违的胜利。当大军来到绛城,先且居和赵衰,栾枝,箕郑,狐射姑,狐溱,等将领率领晋军在绛城郊外驻扎,保护绛城。
但是晋国人只是严守阵地,鹿角拒马,深挖战壕,据守不出,此时秦军已经深入晋国境内,如果不能与晋军主力展开决战,时间久了只怕补给供不上来。
另一方面,绛城易守难攻,如果晋国人拼力死战,秦国军队也未必能得到什么便宜,再加上晋国东线军队正在朝这边赶来,此地不宜久留。
秦穆公于是和众人商议,当年崤山战败,我秦军勇士为了国家战死,我们不能让他们曝尸荒野,咱们前去崤山给这些英灵收尸安葬,以慰藉在天之灵。
于是秦穆公和孟明视率领秦军转而南下,从茅津(今山西平陆西南黄河渡口)南渡黄河,一路来到了崤山。
在这里,他们庄重地掩埋了三年前战死于该地的秦军士兵遗骨,树立标志,以纪念那些逝去的英灵。
先且居和赵衰等人看到秦国人南下,于是率领大军一路尾随,但是和秦军保持距离,当他们看到秦穆公在崤山为战死秦军收拾遗骨。
赵衰和先且居商议,既然秦穆公没有再攻打晋国的意思,他们是来崤山收拾遗骨,我们晋国人还是不要再攻打他们,这样显得我们不仁义。
只要他们不主动进攻我们,这次暂且不与其交战,先且居点头同意,晋国军队在外围看着秦国人埋葬自己当年的战死将士,随后秦穆公率领秦军班师回国。
王官之战,晋国战败,这是晋秦争霸战争中秦军的首次胜利,它如同一剂强心针,极大地鼓舞了秦国的士气与信心。
晋国的霸主地位也因此开始动摇,秦国则凭借此次战胜晋国,在争霸之路上重新找回了自信,为秦国后续在西戎称霸,开启了西部地区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而孟明视“济河焚舟”的战术,更是为后世军事理论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范例,被后人传颂不衰。
此战过后,晋襄公别提心中多郁闷了,自己继位后先后讨伐卫国和秦国,都是大胜而归,巩固了晋文公留下的霸业。
谁知道这次被秦穆公偷袭,秦军进入晋国犹如无人之境,南北东西纵横晋国疆域,这是奇耻大辱。
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王官失守,导致绛城直接暴露在秦国攻击之下,东线军队一时来不及救援。
而王官主将屠击,副将韩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不是他们两个放弃王官,绛城也不会被秦国人围攻。
晋襄公战后立即追究屠击和韩舆的责任,以其怯战导致王官战败为由,免去屠击,韩舆所有职务,终身不得为仕,将二人彻底赶出朝堂,晋国上下无不震惊,个个畏惧晋襄公。
欢迎阅读下一章,六国伐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