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怀公立刻派遣使者气势汹汹地赶到了城门口。这些使者个个神情严肃,手持代表着晋国权威的信物,径直走到了公子挚和公孙枝面前。
为首的使者昂首挺胸,用一种冷漠而又傲慢的语气对公子挚和公孙枝说道:“我晋国绝不会与那灭掉梁国之邦结为盟友!你们竟然胆敢杀害梁国公室,这简直就等同于谋害我晋国国君的生父!试问,我家国君怎可能与杀父仇人联姻结亲呢?”
话音未落,使者们便毫不留情地下达了逐客令,责令公子挚和公孙枝即刻带着怀嬴离开晋国国境。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公子挚和公孙枝先是一愣,随即便被愤怒所淹没。
他们瞪大双眼,怒视着眼前这群趾高气昂的使者,心中暗骂道:“这世上怎会有如此狂妄不羁、不知礼数之人!”
然而,尽管怒火中烧,但他们也清楚地知道此刻身处晋国境内,自己势单力薄,根本无法与之抗衡。无奈之下,两人只能强压心头怒火,面面相觑,一时之间竟有些手足无措。
最终,经过一番短暂的沉默和思索,公子挚和公孙枝长叹一声,决定暂时咽下这口恶气。
他们转身走向马车,带着一脸委屈和不甘的怀嬴踏上了返回秦国的归途。
一路上,三人心情沉重,都默默地想着此番遭遇,心中充满了对晋怀公以及那些蛮横无理的使者的愤恨。
公子挚和公孙枝带着怀嬴回到秦国雍城,见到秦穆公将他们在晋国的遭遇讲述一遍。
秦穆公当即大怒,秦穆公满脸怒容回头看着女儿怀嬴道。
哼……这就是你心心念的好夫君,你还替他隐瞒事情,这下好了,他竟然连你都给抛弃了。
怀嬴只是泪流满面,低声哭泣,秦穆公立即召见文武群臣,商议如何处理此事。
大多数人听闻此事都义愤填膺,一个堂堂诸侯国国君女儿,被人退婚,这是奇耻大辱,建议秦穆公出兵讨伐晋国。
蹇叔和百里奚出面劝阻道:“主公慎重,秦国和晋国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开战,一旦战事开打,不但两国关系再也不能修复,百姓也会遭受无辜战火”
如今秦晋是和,说白了和两国百姓无关,只是一个晋怀公无道而已,我们不如这样。
据我所知,那晋国公子重耳至今仍在他国颠沛流离、四处逃亡,但他那颗想要归国继承大统的心却从未熄灭过,始终怀揣着登上晋国国君宝座的勃勃野心。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竟然没有哪怕一个国家愿意派出军队来援助他实现这一宏愿。
倘若此时我们果断地出兵相助,助力重耳顺利返回晋国并荣登君位,那么全新的晋国君主便将在我们的扶持下应运而生。
如此一来,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必将再度紧密起来。而且,通过与重耳以及其他晋国人的合作,我们完全有可能巧妙地铲除晋怀公。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此事最终能否取得圆满成功,都势必会导致晋国国内再度陷入一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混乱局面当中。
假如重耳能够如愿以偿地成功复国即位,那么我们秦国自然功不可没,可以说是立下了拥戴新君的不世功勋;但即便是重耳不幸遭遇挫败,未能达成所愿,我们也依然能够凭借此次帮助他回国的契机,名正言顺地与晋国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
这样做不仅能够有效地削弱晋国的整体实力,使其元气大伤,同时还能避免各国对我国横加指责,认为我们秦国无端挑起战端、欺凌邻国。
毕竟,从始至终,我们都是出于正义之念行事,丝毫未曾背离道义的准则。
秦穆公听闻此言,稍作思忖后决定,立即派人前去寻找重耳,准备拥立重耳回国夺位,于是立即派遣使者,前去齐国寻找重耳,因为秦穆公等人还不知道重耳已经流亡别国。
且说那公子重耳一行人早已离开了郑国,一路上快马加鞭,向着楚国疾驰而去。
经过数日奔波,众人终于踏入了楚国的领土。然而,眼前所见却与他们之前的设想大相径庭。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楚国乃是未开化的蛮夷之地,类似于戎狄一般野蛮落后。
可真当他们亲身走进这片土地时方才惊觉,事实并非如此。只见此处民风极为淳朴,百姓们皆能安居乐业,人人举止有礼,整个社会秩序井然,全然呈现出一幅繁荣昌盛、文明有序的景象,简直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原国家模样。
公子重耳目睹此景,不禁感慨道:“未曾想到,如今的楚国已然发展至这般境地!其文化底蕴深厚,经济繁荣昌盛,竟然已远远超越了中原诸国。
照此情形来看,恐怕在接下来的数年里,楚国必将成为争夺天下霸权的强劲敌手啊!”
公元前636年正月。重耳及其随从抵达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楚成王闻知重耳前来流亡至此,表现得十分出人意料。
他不仅没有轻视这位落魄的晋国公子,反而给予了诸侯规格的款待。
楚成王亲自下令在王宫之中设下盛宴,并采用了当时最高规格的九献之礼来招待重耳。
要知道,这可是只有诸侯国君才能享受到的礼遇啊!由此可见,楚成王对于重耳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因为楚成王有自己的打算,他对于重耳早有耳闻,此人虽然流亡在外近二十年,可是身边跟随之人无一背叛他离去,可见此人应该是颇具个人德行。
这样的人不管是留着自己用,或者他真的能够回国继位,对于楚国来说,现在礼遇重耳,将来能够让晋国国君感恩自己,使得楚国争霸路上少一个对手。
重耳目光凝视着眼前那庄重而盛大的场面,只见楚王正亲自手持圭瓒酒器,这是以最高规格的九献之礼向他敬酒。然而,重耳心中却涌起一阵不安和犹豫。
他深知这九献之礼所代表的意义非凡,它本应是用于周天子迎接天下诸侯的至高礼仪。
如今楚王以此礼节相待,显然是有意将自己视为与天下共主同等地位的存在。而重耳,仅仅只是一个流亡在外的公子罢了,又怎能承受得起这般殊荣呢?
若是轻易地接受了这九献之礼,岂不是等于默认了楚王自封为天下之王的事实?重耳对此心知肚明,决不肯在这样关键的时刻犯下如此重大的错误。
想到此处,重耳毫不犹豫地立刻俯身稽首,态度恭谦而坚定地道:“重耳不过是一介流亡的公子而已,承蒙楚君厚爱,竟以如此隆重的大礼相待,重耳实在是深感惶恐且受之有愧啊!
此等大礼,重耳断不敢贸然接受,还望楚君见谅,万勿因重耳之过而有所失礼……”
欢迎阅读下一章,子玉嫉恨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