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里,陈振华深知一支组织严密、编制合理的部队对于抗击日寇的重要性。
他频繁地与八路军总部进行沟通,同时也和谭政委、王芳林政委、周卫国参谋长以及李副师长等核心人员展开了多次深入的讨论。
会议室里,灯光昏黄,墙上的地图被无数次地标记和比划。众人围坐在一起,时而激烈争论,时而低头沉思,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部队的未来和抗战的走向。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反复权衡,367 师的编制终于尘埃落定。这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编制体系,犹如一座精心构建的战争堡垒。除了战车旅、骑兵旅、炮旅、特战旅和机动旅这些战斗力量的核心支柱外,陈振华还独具匠心地设置了多个367师总部职能部门。
至于367师总部的分工,自然陈振华和李副师长、黄参谋长和周副参谋长主责军事,薄政委主责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同时肩负一部分根据地建设管理的重任,而王副政委和后勤部长张万和,则是重点负责367师的兵工厂建设和管理、烟叶、酒水、蜂窝煤以及根据地内的粮食买卖等支柱性产业的发展和推进。
在主责军事管理方面,陈振华、李副师长以及周副参谋长,都是可以独自主责一方面军事战斗指挥的人员。
虽然黄参谋长也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但陈振华更希望黄参谋长,长期坐镇367师师部,从而来去更好的做好全师军事管理和指挥调度,因为黄参谋长做这项工作是其他人所不具备的统筹计划安排能力。
就像现在,陈振华独自带领着骑兵旅和特战团一个团的兵力,走忻州,往大同方向进攻,然后进攻绥远和察哈尔省,彻底将日军堵在内蒙东部,从而打通与毛子国的陆路北上通道。
而李副师长,则是被陈振华委托,与程仕财一起带领机动一旅的兵力和部分炮旅的兵力,前往濮阳方向,往鲁省进攻,协助366师尽快结束鲁省战场上的小鬼子21师团和23师团,然后与366师的将士,兵分两路沿着津浦线南下。
至于周副参谋长周卫国,则是一方面与许光大政委筹备和安排战车旅的建设和训练,一方面与特战旅的李战龙,以及机动二旅的韩贤初,组织从开封黄河北往黄河南的登陆,从而来将开封、郑州等地拿下,然后沿着京广线往南进攻,驰援武汉会战中的国府。
这样,367师三军齐动,薄政委和黄参谋长坐镇黎城指挥,负责与八路军总部以及北方局的同志们协调安排,按照陈振华编写的《晋冀鲁豫根据地建设大纲》,安排好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组织及安排;同时做好新兵的培训以及投诚的晋绥军和国军的政治工作的开展。
王副政委和甘作良厂长在太原,没日没夜的筹备和组织太原兵工厂的建设和推进,自然367师师部每个人员的工作安排,让每个人员都非常的认可,因为每个总部人员的分工都是非常的紧凑。
在看到367师的全体将士,包括师部指挥人员的辛勤努力之后,八路军总部更加的认同367师的总部职能安排,自然也将更多的管理人员和将领调配到367师参与工作,从而降低367师师部指挥人员的工作量。
运输排早就被提升到了运输团,团长牛振兴现在是367师的大忙人,因为他管理着近500辆卡车,以及3000匹由驮马组成的运输团,自然这些车辆和驮马,基本上都是来自缴获。
每天都有大量的物资运输到黎城、平顺县、长治、潞城、太原等地,同时也有大量枪支和弹药等物资运输到平津线、黄河北岸、以及鲁省和各个师部。
同时还有大量的粮食、酒水、烟草以及蜂窝煤炉等生活物资运输到晋冀鲁豫的各处县城,当然也包括北平、津门、徐州、沪市等这些大城市,同时运输回来的还有大量原材料和各种机械设备等。
运输就像是部队的血脉,负责物资的调配与输送。一辆辆满载着弹药、粮食和医疗用品的卡车在蜿蜒的山路上穿梭,运输团的战士们日夜兼程,他们深知每一次的运输任务都关系到前线战士的生死存亡。
并且随着运输需求量加大,此时的运输团的人员,已经发展到了上万人的规模,自然运输团也组建了大量的保卫人员,运输人员和保卫人员都是身兼两职的,同时还在继续扩充补充人员,就这还有大量的运输无法严格按照时间来实施,如果按照人数来算,运输团已经算是367师,乃至整个八路军部队中,最大规模的一个团了。
看到这种情况后,陈振华迅速想到了目前晋冀鲁豫根据地内的火车运输,所以立刻与八路军总部做了相关的沟通,重视铁路运输的潜力以及管理工作。
而副总指挥也立刻做了安排,刻意从延安将滕代原申请过来,从而来去建设和组织八路军的铁路运输安排。
侦察团则像部队的眼睛,深入敌后获取关键情报。侦察兵们身着便衣,伪装成当地百姓,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搜集着敌人的兵力部署、行动路线等重要信息。
他们巧妙地避开敌人的巡逻队,在黑暗中潜行,为部队的作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兵工厂常备军和兵工厂保安团守护着至关重要的兵工厂,那是部队的武器之源。兵工厂里,机器轰鸣,火花四溅,工人们日夜不停地生产着枪支、弹药和各种武器装备。
兵工厂保安团的战士们则在工厂周围布下了严密的防线,他们警惕地巡逻着,防止敌人的破坏和偷袭。
女子先锋团的加入为部队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采。这些巾帼英雄们剪掉了长发,穿上了军装,和男战士们一样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
她们在战斗中毫不逊色,有的负责医疗救护,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有的参与情报工作,凭借着女性的细腻和智慧获取重要信息。
新兵团和新兵训练团则是部队的新鲜血液来源,为 367 师不断注入年轻的力量。新兵们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从最初的青涩和懵懂逐渐成长为坚强的战士。
而 367 师学校更是为培养专业军事人才提供了平台,从这里走出的学员将成为未来部队的中流砥柱。
最终,367 师拥有了40个团,兵力高达 11 万 5000 人,就这样还没有算兵工厂、卷烟厂、蜂窝煤炉制造厂、蜂窝煤球制造厂、衣服鞋袜制造厂、以及粮食贸易公司等工厂的人员数量,这些工厂的人员数量也高达3.6万人了,算上这些人员,367师拥有15万人以上的规模了。
如此庞大的编制,陈振华并非没有顾虑,他深知这会在军队的管理和协调上会带来巨大的挑战。但在当时的抗战形势下,为了更好地打击日寇、保卫根据地,这样的规模也是必要之举。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运作,陈振华对各个工厂进行了单独的安排,每个工厂都有专门的人员管理,最终全部归后勤部管理,所以随着工厂的建设越来越多,后勤部面临的管理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当然后勤部的人员也越来越多。
兵工厂的保安团建设了三个,分别守护着黎城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和太原兵工厂,对外统一宣称保安一团、保安二团和保安三团。
烟草制造厂和蜂窝煤炉子及蜂窝煤球制造厂,则是成立保安四团,每个工厂驻扎了一个营的兵力,同时也是工厂的业余制造工人。
至于鞋袜帽子和服装厂,也都被编入到了保安团,成为了保安五团,不过这些厂子都在黎城、平顺县城和长治及潞安县城这些老根据地内。
所以每个厂子的保卫人员则是基本上都只有一个排的兵力或者一个班的兵力,这样的整合使得部队的管理更加有序,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也更加顺畅。
自然这些保安团都是普通的标准团,则是由那些因为受伤严重,而退出常规作战部队的将士组成,尤其是指挥层面的人员,这样也为那些受伤严重的将士解决了后续的安置问题。
在完成了部队的编制后,陈振华开始着手进行区域防御的布局。他站在巨大的地图前,目光坚定地扫视着晋冀豫大地,心中谋划着如何构建一道坚固的防线,抵御日寇的侵略。
长治地区、吕梁地区、晋城地区、邯郸地区、石家庄地区、邢台地区等地,这些地方是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宛如根据地的心脏和四肢。陈振华决定将这些地区的防御安全分别交给北方局的地方团以及当地的民团来进行。
在长治地区,在八路军总部和367师以及地方民兵队伍的帮助下,北方局的滕书记迅速建立了晋冀鲁豫根据地的第一个地方团—长治地方团,也是被命名为地方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