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盛唐华章 > 第1333章 立后之争(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韦坚,你休要血口喷人!”

没想到韦坚直接给自己按上了罪名,韦陟再也按捺不住,当即脸色铁青的出列反驳,口沫横飞。

“我何时蛊惑君上了?我所言句句是为了大唐江山社稷!

后宫不可一日无主,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

你拿太宗皇帝说事,不过是托古言事,强词夺理。

太宗皇帝不立后,那是太宗皇帝的决定,与当今何干?

难道陛下做什么,都要亦步亦趋地模仿先祖吗?

太宗皇帝没有灭吐蕃,莫非陛下灭了吐蕃就是错误?”韦陟言辞犀利,直指韦坚逻辑的要害。

“哼!”

韦坚冷笑一声,毫不示弱,“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太上皇十几年不立后,江山社稷不也安安稳稳?

何来你口中的动摇国本之说?

反倒是你韦陟,如此急不可耐地鼓动陛下立后,究竟是何居心?莫非是想借此攀附钻营,谋取私利?”

“你一派胡言!”

韦陟气得手指发颤,指着韦坚的鼻子大骂,“我韦陟身为京兆尹,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心中唯有大唐江山,岂容你这般污蔑?”

韦坚针锋相对:“是否污蔑,天日昭昭,陛下圣明,自有公断!”

一时间,两位同样出身京兆韦氏的朝堂重臣,在这庄严肃穆的太极殿内,当着满朝文武和皇帝的面,展开了激烈的唇枪舌战。

两人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唾沫星子横飞,就像两只斗鸡一样吵得不可开交,硬生生将朝堂变成了菜市场。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所有官员都看呆了。

谁也没想到,事情会演变成韦氏内部的公开决裂。

随着两人的争吵,朝堂上的官员们也迅速开始站队,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派系。

“臣附议韦京兆,国不可一日无君,后宫亦不可一日无主。

崔贤妃性情温婉,聪慧贤淑,执掌后宫以来,将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实乃皇后之最佳人选。”

太常卿崔颢第一个站出来帮盟友韦陟助阵,不惜得罪韦坚。

他本就是崔贤妃的堂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自然要全力支持。

紧接着,将作大匠李让、司农卿萧衡、兵部侍郎崔宁、国子司业郑虔等数十名与韦陟、崔颢关系密切,或是早已被他们说服的官员,也纷纷出列,齐声附和。

“臣等附议!”

看起来声势浩大,颇有逼宫之势。

更让韦坚心头一沉的是,作为宰相的颜杲卿再次表态支持。

“陛下,韦京兆与崔太常所言有理。册立皇后,安定后宫,确实有利于国本稳固。崔贤妃人品贵重,堪当大任。”

颜杲卿一向以刚正不阿着称,他的表态,分量极重。

有了宰相带头,原本一些还在观望的官员也立刻下定了决心。

御史大夫李白虽然素来高傲,不屑于党争,但他与颜杲卿私交甚笃,见老友表态,也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支持。

“立后之事,合乎礼法,臣附议!”

巡抚令徐浩、太仆卿李希言等十余名官员也紧随其后,加入了“立后派”的阵营。

一时间,太极殿上,支持立后的声音占据了绝对的上风,乌泱泱一片,人多势众,气势如虹。

太子李健的心,一点点沉入了谷底。

他眼睁睁地看着对方阵营越来越庞大,而自己这边,却显得如此孤立无援。

韦坚的脸色也变得异常凝重。

他环顾四周,发现支持自己的只有户部侍郎皇甫温、东宫左庶子周皓、兵部员外郎韦芝、右庶子韦兰等寥寥十余人。

这些人大多是东宫属官,或是与韦家关系紧密的姻亲故旧,在人数和官阶上,都远远无法与对方抗衡。

就在这关键时刻,一个洪亮的声音打破了殿上的沉寂。

“臣反对立后!”

只见刑部尚书皇甫惟明手持笏板,迈着沉稳的步伐,坚定地站到了韦坚的身旁。

韦坚猛地回头,看到自己这位老友坚毅的面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此刻他能不顾宰相颜杲卿和众多同僚的压力,挺身而出,这份情义,重如泰山。

韦坚向他投去一个感激的眼神,心中却又忍不住泛起一丝遗憾。

他想起了另外一个人,忠王李亨,也是自己的妹夫。

若是李亨还在朝中,以他那谨小慎微却又洞悉时局的性子,此刻也一定会站出来支持自己吧?

毕竟,他们都明白,一旦崔贤妃为后,对他们这些与太子绑定的势力来说,将是一场政治灾难!

可惜,李亨已经被罢职回家,如今只能在家中闭门思过,空有满腹计谋,却无用武之地。

正当韦坚感慨之际,又一个沉稳的声音响起。

“臣,亦反对此时立后!”

众人循声望去,竟是户部侍郎王缙。

王缙的出列,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户部掌管天下钱粮,王缙为人一向低调沉稳,很少参与这种激烈的党争。

但王缙的女儿王娣乃是李健的妾室,太子的前途,直接关系到他女儿的未来,乃至他王家未来的荣辱。

于公于私,他都必须站在太子这一边。

王缙站定后,目光不着痕迹地扫向了班列中一个身形清瘦、气质出尘的紫袍官员,正是他的兄长,当朝医卫令王维。

目光几乎写着一句话“还不出来帮忙?”

王维感受到了弟弟的目光,那眼神中的催促和期盼不言而喻,他心中轻轻一叹。

作为与李白齐名的大诗人,王维的内心其实更向往山水田园,对这朝堂之上的勾心斗角素来感到厌烦。

他只想安安稳稳地做好自己医卫令的本职工作,掌管好大唐的医疗和卫生体系,闲暇时写写诗,做做画,此生足矣!

但他终究是太原王氏出身,亲弟弟已经表明了立场,他这个做兄长的,又岂能置身事外?

家族的荣辱,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王维整理了一下思绪,最终还是手持笏板,缓步出列,声音清朗地说道:

“陛下:臣以为韦尚书所言极是。太宗皇帝虚中宫之位不设国母,乃是重情。

陛下效仿先祖,亦是仁德。

薛后新丧不足两年,不宜急于册立新后,以免寒了天下臣民之心,请陛下三思。”

王维的表态,再次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李白和王维,这两位大唐诗坛的泰山北斗,竟然在朝堂之上,站在了对立面。

这让原本纯粹的政治斗争,又增添了几分文人意气的色彩。

尽管有皇甫惟明、王缙、王维这几位重臣的加入,但反对派一方在人数和整体声势上,依旧处于明显的劣势。

支持立后的官员们,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核心成员的官阶地位上,都稳稳地压过韦坚这边一头。

韦陟的脸上已经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太子李健的心,几乎已经凉透了。

他紧紧攥着拳头,指甲深深地嵌入掌心,却感觉不到丝毫疼痛,恨不得跳下丹陛狠狠的掐死韦陟这个始作俑者。

就在这胜负即将分晓的时刻,一个苍老却中气十足的声音,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敲在了每个人的心上。

“老臣附议韦尚书,反对此时立后!”

众人纷纷望去,只见一位须发花白,身形却依旧挺拔的老臣,手捧笏板从裴宽身后走了出来。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当朝太子少师、太子宾客,年已六十五岁的盖嘉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