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玛纳斯的李成梁等人,也在积极的商量应该怎么对付蒙古人,李成梁率军屯兵玛纳斯,主要是为了保护大明的屯田,同时观察蒙古人的动向,当蒙古大军开始东进的时候,李成梁召集众将,李成梁决定向西进兵,进占奎屯河以西,和蒙古人形成对峙之势。
李成梁之所以要西进奎屯河,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朝廷在玛纳斯的屯田,另一方面就是逼迫蒙古人主动出战,因为蒙古人从精河而来,到奎屯河一共三百八十里,一路之上只有一条古尔图河可以为蒙古人提供水源,而古尔图河发源于天山北麓,发源于博罗科努山,由五条支流汇成,流经古尔图镇、牧场等地,最终与奎屯河、四棵树河汇入艾比湖,水流量不大,要是官军扼守住奎屯河,这八万蒙古军队和他们的牲畜的饮水,都将会是极大的麻烦,李成梁此举,意在逼迫蒙古人主动出击。
麻贵等人也同意李成梁的这个判断,官军随后以五万之众拔营起寨,抢在蒙古人之前渡过奎屯河,控制水源,然后再次扎营,而蒙古人也已经渡过了古尔图河,两军的尖哨开始接触,当得知官军已经抢先占据了奎屯河之后,蒙古人是极为惊讶的,因为从古尔图河到奎屯河,正好二百里路程,说远不远,说近不近,这个距离对于蒙古人来说是很难受的。
因为一路上是没有河流为蒙古军队提供饮水的,蒙古人尚且可以依靠水囊等携带饮水,但是战马等牲畜的饮水就有些困难了,蒙古人又没有水车等运水工具,即便是骆驼能够耐饥渴但是也是需要饮水的,这点蒙古人是很清楚的,所以蒙古人先在古尔图河扎营,商讨下一步的行止。
准噶尔部的看法是很简单的,就依靠蒙古人自己所携带的饮水,快速击败官军,将官军赶到奎屯河以东去,蒙古人就可以利用奎屯河的水源了,但是这就存在一个极大的问题,西域的蒙古人饲养的马匹数量不多,所以他们多是步骑混编甚至还有不少骆驼,步兵显然是跟不上骑兵的速度的,要快速接近官军,就必须集中骑兵进军,这样势必会导致蒙古军队步骑脱节,削弱蒙古人的兵力优势。
这点遭到了和硕特部的坚决反对,他们是见识过官军的战斗力的,和硕特部认为同等数量下蒙古人绝对不是官军的对手,一旦没有兵力优势的话,和硕特部宁可不参加和官军的战斗,这使得瓦剌三部极为恼火,没有和硕特部,此战是绝对不好打的,这里已经是和硕特部的住牧地了,和硕特部熟悉当地情况,没有和硕特部的帮助,瓦剌三部不仅仅会面临兵力不足的窘境,同时对于当地的环境也是不熟悉的。
而和硕特部的台吉们认为,要准备各种的装水的器具,驮运饮水,然后以三天时间东进,然后转而北上,占据奎屯河的上游,修整之后和官军决战,对于和硕特部所提出的这个办法,瓦剌三部也还是能够接受的,毕竟和硕特部长期住牧于此地,对于当地的地形、水文等还是比较了解的,同时和硕特部的牧民们也可以为蒙古人提供向导,只要能够有水源,对于蒙古人还是能够作战的。
于是蒙古人在准备之后再和硕特部向导的指引下向奎屯河进发,而李成梁也将尖哨放了出去,不仅仅向西侦察,还要对于奎屯河的上下游予以侦察,重点寻找蒙古大军的踪迹,为官军的下一步的行动提供参考,同时就是摸清楚附近的地形,由于此地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南部,跨准噶尔盆地和北天山山地两大地貌单元,由北而南随海拔程度的升高,小区域气候由干燥、半干燥向湿润过渡,气候地貌的地带性差异很大。
同时北部的准噶尔盆地主要由冲积平坦平原构成,其中相当部分为半沙漠;中部为盆地到山地的过渡带,由冲积洪积倾斜平原和干燥剥蚀低山构成;南部为北天山山地,由干燥剥蚀中山、侵蚀剥蚀中山和冰缘、冰川作用高山构成。境内天山山地为北天山中段北坡的一部分,包括依连哈比尔尕山西段北坡和婆罗科努山东段北坡。
根据这种地形,李成梁也作出了安排,官军驻守于奎屯河西岸,同时尖哨向奎屯河以北加以侦察,李成梁判断,蒙古人必定不会走南边,因为南方是天山,对于大军行进是极为不利的,北边地形平坦,虽然干燥,但是便于行军,而且蒙古人只要能够抵达奎屯河,就可以获得水源了,所以李成梁的判断是蒙古人应该会从北边来,而官军的战术就是北上迎击蒙古人,绝不让蒙古人接近奎屯河。
所以这几天官军的尖哨活动的异常频繁,而蒙古人也在和官军玩疑兵之计,蒙古人的偏师从西面直扑奎屯,试图吸引官军的注意力,而李成梁根本不为所动,李成梁玩这些的时候,蒙古人还在放羊呢,他仔细计算这蒙古人的脚程,官军在第三天的早上拔营起寨,沿奎屯河北上,同时尖哨也沿奎屯河向西侦察。
最终官军的尖哨在距离奎屯河五十里不到的距离发现了蒙古人,李成梁当即命令麻贵率领轻骑前往拦截,李成梁率领官军主力在后,在发现了官军的尖哨之后,蒙古人也立即加快了速度,蒙古人很清楚,现在蒙古人在没有水源的情况下行军了三天,不管是人员还是牲畜都急需饮水,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赶到奎屯河获取水源,否则的话,不用官军动手,蒙古人自己就会溃散了。
而麻贵则是率领官军的轻骑前出拦截蒙古人,不使其接近奎屯河,能够获取水源,而蒙古人当然是加紧赶往奎屯河,李成梁的官军主力则是沿奎屯河一路向西北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