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上回书正说到,北辽大帅石磊经过了一番抢救之后,总算是保住了性命,又过了几天,这位北辽大帅终于从昏迷当中清醒了过来。
却说那辽帝耶律基一看石磊苏醒过来,心里头顿时是一阵高兴,这么些天悬着的一颗心也总算是放下了。
随后,耶律基忍不住心中的疑惑,遂上前询问石磊等为何会在奴境花上那么长的时间,这一路之上究竟出了何事?
石磊听了皇上的这一番话,脸庞之上顿时有着一抹苦笑浮现而出,不由得长叹了一声,随即便把自己和一众将士在奴境七州的遭遇从头至尾讲述了一遍。
石磊滔滔不绝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说了个明明白白,话说到那伤心之处,石磊不由得眼眶发红,流下泪来。
那辽帝耶律基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越往下听,这位北辽皇帝的脸色就越发阴沉。到后来,就连身子都有些微微发抖,显然在极力忍耐着自己心中的怒火。
过了好一阵,石磊将整个经过都讲述完了,整个人微微喘了口气,原本就刚恢复些血色的脸庞又苍白了几分,显然说这一番话,耗费了他不少的精力。
“情况便是如此,那帮叛军一路围追堵截,我等才耗费了这许多时间,还又折损了大半人马,差点就全军覆没了。”
说到最后,石磊的声音逐渐高了起来,隐隐间带着一股怒火,眼中更是有着几缕杀意闪过,显然他对奴境七州的那一帮叛军是恨之入骨。
“啪!”
耶律基听完了石磊的这一番话,再也压不住心中的那股怒火,整个人气得是浑身发抖,猛一掌正好拍在自己面前的那张桌子上。
只听得一声巨响,原本颇为坚固的雕花木桌,顿时被打得整个凹陷下去,差点没散了架子。足可见耶律基这一掌威力巨大,只怕是使足了全身的气力,看得出此时的辽帝已然是怒火填胸。
“哇呀呀,当真气煞我也,想不到这帮南蛮竟如此嚣张,真是欺人太甚,来呀,给我速速集结大军,兵发奴境七州,朕定要将这些叛军一一剪除干净,方能消去心头之恨!”
当年,北辽数十万铁骑大举南下,一鼓作气攻克了大齐的江北七州,将七州这一大片土地据为己有。
这么些年,过去,奴境七州虽摩擦反抗不断,但终究是成不了多大气候,就算有那么一两支势力强大的叛军也最终被辽军打垮,躲进了深山老林当中,再不复先前那般威风。因此耶律基和一众北辽的文武大臣们都没太把奴境七州的那些反叛军放在心上。
众人都认为认为奴境七州由奴军,灰衫军在那驻守已然足以应付一切。因此在派大军扫荡了一次奴境,打垮了一支奴境中最为强大的叛军后,耶律基只是下旨,派少数辽军进驻奴境。
在那之后,耶律基和一众文武大臣们也很少关心奴境的状况。在他们看来,大齐朝廷都已经被他们打得被迫南迁,光剩下这些个大齐百姓在此,根本就翻不出多大浪花,假以时日,他们定能彻底统治这七州,到那个时候便能进一步夺取整个中原,做那天下共主。
可耶律基怎么也没能想到,这么些年过去了,大辽非但没能完全占领这七州,反而让七州的一众叛军再度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已然又一次形成了威胁。直到如今,自己的大帅和一众将士竟险些栽在了这帮叛军的手上。
耶律基回想着一切是又气又恨,恨自己一时大意,使得叛军不断做大,差点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后果。他越想心里头越是感到一阵的后怕,心中的怒火怎么也压不住了这才要怒而出兵去剿灭七州的义军。
“陛下且慢,不可冲动,咳咳咳!”
石磊一看皇上已然震怒,竟要立刻出兵前去,镇压叛军,心里头顿时就是一惊,连忙挣扎着坐起身来,出言阻止。
耶律基一看石磊那番模样,顿时吃了一惊,连忙迈步上前,一把将石磊给按住,好不容易才让他重新躺回到床上休息。
耶律基苦笑一声:“我的石元帅啊,你可千万别激动,要是你真有个什么好歹,那朕可就有了大罪过,到时后悔都来不及了。”
石磊闻言苦笑了一下:“多劳陛下挂心,只是如今立刻出兵镇压叛军实在有些不妥,臣一时心急,这才失态。”
“哦,为何不妥?我大辽如今虽说吃了败仗,损失不小,但要对付那些叛军还是有余力的。”
“陛下,臣总觉得有些蹊跷,按理说如今的叛军已然难成气候,基本都分散躲在了山林当中,这么些年来似乎都是各自为战。
可此番对臣等一路围追堵截,明显是集结而为的大行动,似乎有人在背后号令一般,这么些年来只此一次,实在有些不寻常,其中必有端倪,还需小心应对才是。”
要么说石磊为人谨慎,在此等重伤之下,还能发现些许不对,实在难得。
不过耶律基在一旁听了却摇了摇头:“石爱卿,依朕看你有些多虑了,如今那奴境叛军早了没了根基后盾,只怕此番只是碰巧抓住你等败回,才临时组织,报复我大辽,不必过多忧心,朕这就去整顿兵马,为我大辽将士报仇!”
石磊闻言,知道陛下心意已决,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得点头同意,让陛下千万小心。
耶律基让石磊继续好生休养,自己则来到金銮殿召集群臣,当中下旨,让自己的三弟耶律保、四弟耶律真为正副帅,领精兵十五万速入奴境清剿叛军,务必将其连根拔起,彻底歼灭。
耶律保和耶律真两人拱手领命,亲自挑选了一批精兵猛将,整顿完毕,辞别了辽帝,浩浩荡荡离开九龙城直奔奴境七州而去。
有道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按下北辽军如何清剿七州的一众义军暂且不提,回头再说江南的大齐。
自从大齐隆武帝范毅下旨,举国整军备战,准备北伐。全国上下一众军民可谓是士气大振。将士们日夜操练,百姓协助朝廷筹备粮草军资,可谓是各司其职,干得热火朝天。
日子一天天过去,经过了将近大半年的休养准备,如今的大齐已然和以往大不相同。
各路军队日夜操练士气旺盛,战力也已经提升了许多,都憋足了劲儿,只求一战。
粮草军资等各个方面都已经准备充足,足以支撑一次大规模的北伐雪耻之战。
各方面的情报,也已经搜集完整,分析了无数遍,江北的普遍情况,一众将帅们已然了然于心,做到了知己知彼。
.......
每天往范毅龙书案上递的奏折都是令人振奋的好消息,范毅十分高兴,他已然感到,北伐的时机已经越来越近了。
单说这一天,范毅正在宫中思索着北伐之事,突然,玄影卫的首领卓明海从外面走了进来。手里还拿着一封密信。
卓明海迈步上前,一拱手:“陛下,江北有消息传来了。”
“哦?”
石磊闻言,心中顿时就是一动,连忙伸手从卓明海手中接过密信,展开观看。
等看完了,这位隆武帝不由得一阵大喜,鼓掌叫好:
“好啊,江北的义士们真是好样的,当真把番奴给拖住了,如今正是发兵的好时候。”
随后,这位隆武帝冲着外面喊了一声:“来人啊,传朕旨意,朕要在京城设立科场,召天下将帅之才齐聚,选拔北伐之帅!”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本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