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路,是张信费了好大的劲才找到的。
张信知道,从京城到广元寺,一定得有一条可以通行马车的路。
当年建设广元寺,需要大量的建筑构件从京城运到施工现场。仅靠人抬肩扛肯定不行。必须得有一条路,缓解交通压力。
最后这条路终于被他找到了。
虽然已经过去了二百多年,道路的许多地方已被杂草淹没,但车马走过的痕迹仍在。
有许多地方,本来是不能通过的,现在畅通无阻,有明显的加工痕迹。
这条路,放到今天,仍是一条好道路。
他们一直向东走,绕过京城后,便又开始掉头向北。
在一个路口,他们停了下来。等所有的队伍都出现了,确定没有一个人掉队时,他们才顺着进山的路向北走去。
整支队伍,共一百零三人。
其中包括九辆马车,另外还有十五匹马。
十五名武功高手,骑在马上,有的在前面做开路先锋。有的负责后卫。
还有四十人,跟在车后步行。
每辆车上,坐着三四个人。
除了坐人之外,车上放满了各种东西。吃的用的,以及挖财宝用的铁锹什么的,他们都准备好了。
九辆车一字排开,在路上很显眼,引得不少路人观看。谁也不知道这些人是干什么的,引得人们议论纷纷。
有说他们是到山里逃难的。
因为从目前情况看,多尔衮步步紧逼,把李自成逼进了死胡同,己退无可退,双方势必爆发一场大战。
大战势必祸及百姓,因此提前到山里避险不失为一种方法。
也有的说他们是政府雇员,在执行任务。
总之,各种说法都有。
向北走了不远,路西出现了一个缺口。
前边的车都陆续下了道,拥向了这个缺口。
这就是前几天才被张信找到的,广元寺直通京都的那条便道。
虽不是很好,但路的形状仍在,只是不太好走,坑坑洼洼的。
中午,他们在一片树荫下吃了饭,休息了一会,又继续赶路。
一整天都在是这样的环境下行走的。
路上倒是清静,很难见到行人。
不知不觉,天暗下来。日头落山,天近黄昏。
根据路两边的标志,张信判断,一天的行程,己走了四分之三,还有一小段路,便到广元寺里了。
剩下的这小段路,都是上坡,会更难走。
就在张信打量周边情况时,忽然,前边传来了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原来是探路的侦察兵。
他面色严肃,打马直奔张信所坐的三号马车。
三号马车三个人,小公主,方静和张信。
此刻,小公主正在方静怀里睡觉。
张信的车是车队中最大的一辆,是为公主特制的。是一辆厢式马车,不但防风防雨,还防太阳晒,就是一个游动的家。
探子来到车前,敲了敲窗户。
“什么事?”张售隔窗问道。
“前边发现意外情况,出现了一个哨卡。”
“啊,”张信大吃了一惊。
这是个新情况。
前两天,张信探路时,从这儿路过,当时这条路什么也没有。
这儿建造成哨卡一定是最近两天才做起来的。
这儿往南,是一条山沟,沟外是尹村,离京城己不远了。
从军人的角度看,从这条沟,是可以对城市造成威胁的。
所以李自成才在这儿设置了一个哨卡。
“卡里有多少人?”
“我没敢靠近,因此具体人数不详。”
“他们在路上设置障碍物了吗?”
“是的,有各种障碍物,不挪开这些障碍物,无法通行。”
听完后,张信思索着。
他们这支队伍,这么多人,如果过卡,肯定要被检查。
在他们车上,刀枪剑什么的都有,一看就是有组织的。
到了关卡,肯定要与守卡士兵发生冲突。
如此,不如先下手为强。
望着等在外面的探子,张信恶狠狠地说道:“把他们全干掉得了。注意,一定不放走任何一个。”
探子点点头,说“知道了。”
然后拍马来到四号五号车前,大声说:“弟兄们,你们在车上,挺乏味的。这下好了,来活了,前边出现一个哨卡,我们去处理一下。”
坐在车上的人,一听前面有活,都异常高兴,从两辆车上一下子跳下来十几个人,他们跟在探马身后,很快消失在夜色之中。
张信带着他的马队,仍不紧不慢地行走着。
等他们来到哨卡后,一切都结束了。
木栅栏被推倒了,道路畅通无阻。
哨兵一个也没看到,大概都被处理了。
干净利落,地上甚至连血迹都没有。
“共三十四人,全都被处理了,”黑龙手提一把大刀说道。
“人呢?”张信问。
“按你说的,都处理了,然后都丢到了山沟里去了。”
“干的不错,好,我们继续走吧。”
前边的路发生了变化,由高低起伏状,变成了整体上行。
马拉车也显得吃力起来。
为了给马减负,同时也为了增加行走的速度,马车上的人,除了车夫之外,都下车步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行驰,他们来到了一片树林。
张信松了一口气。
经过了一天的行程,终于到地方了。
他对同车的方静说,:“你留在车上照顾小公主,我要到下面引路。”
跳下了马车。
夜晚的树林,十分地黑暗。
为了更方便走路,张信叫人们把预备好的火把带燃。
有了火把,人们行路的速度明显快多了。
张信一直走在队伍的最前边,凭着记忆,给人们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