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沪杭近期的人口膨胀的实在是有些太快了,而长三角地带根本就不是个资源型地区,战前也是靠着科技的虹吸能力才养活那么多人,如今又没有资源又没有科技,还有如此之多的人口,可以说,沪杭已经进入了“人吃地”的状态。

地比人多,人比矿多。

想要在战后华夏拥有强大的话语权,那人口必须得要持续增长,想要获得更好的生活,拥有更充沛的生产力,那么资源就必须增长。

但人口变多,资源变少,资源增长,人口变多。已经成了一个循环。

在发现缺乏核心资源重建城市的时候,林少瑾和张信广等人早就派人去探矿了,还是那句话,现实并不是虚拟世界,不会出现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情况。

沪杭有矿,但都是小矿,劣质矿,开采难度极高的矿脉,如今沪杭百分之60以上的基建成就都是靠“收废品”收出来的。

剩下百分之40中,还有半数以上的资源是来自原本天空之城的仓储。

老本总有一天会吃光,沪杭也不能一直这样收废品下去,所以,一个合适的资源型据点便成为了沪杭下一步开拓的最佳之选。

闽南地区地理位置独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控制闽南地区,沪杭能够在南方建立起一个重要的据点,这对于沪杭在整个废土世界的布局和影响力扩展至关重要。它不仅能作为沪杭在南方的战略前沿,还能在必要时作为进攻或防御的跳板。

从长远来看,支援南厦也是一项具有潜在高回报的投资。

南厦拥有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位置,闽南多山多矿,又是临海地区,一旦局势稳定,掌握这些矿产资源,对沪杭的工业发展、军事装备升级等方面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有助于沪杭在核战后的世界中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将为沪杭带来持续的资源供应、经济收益和战略优势。

在张信广看来,五万人其实也并不算多,要知道林少瑾出去还没一个礼拜呢,又抓了将近一万人回来干苦力了,随着时间的拉长,沪杭的人口肯定是会越来越多的。

但沪杭的未来将会是AI模式,压根就用不上太多人,所以还不如早点扔出去物尽其用,啊...不对,是人尽其才!

......

时间就这样又过去了半天一夜,林少瑾等人也终于是准备出发再次启航京城。

其实早在昨天晚上的时候齐鲁战区接应的人就到了,只不过林少瑾并不打算趁着夜色急行军,首先是自己这里将近一万的俘虏,其次是那千把人权贵,无论哪个,林少瑾都不希望出意外。

所以,一直等到沪杭那边第二天派的人把近万人的俘虏接走,林少瑾这才同意出发。

好在无线电恢复了正常,否则这出发的时间估计还得再晚个一两天。

齐鲁战区这次派来了一支机步混编团来接应,部队主官是一名看上去27、8的年轻人,名叫谢立。

或许是22世纪的人素质比较高,也或许是因为蓝城禹在的缘故,没有发生什么狗血看不起人的剧情,也没有特别的事情发生,双方都是稳扎稳打地向着目的地前进。

齐鲁方面带来了数百辆装甲运输车,每辆车都是满载,也算是将权贵们照顾的很到位。考虑到安全因素,齐鲁方面还安排了每3台运输车配置一台机甲进行“保护”。

服务很周到,也很贴心。

双方本就不是在一个体系内,倘若是在战前,或许这些大头兵们还会给这些人一些薄面,可如今是战后重新分蛋糕的时候,自然是要将可能分蛋糕的人狠狠摁死。

根据谢立所说,他们的第一个目的地是位于沂蒙山的一个长距离的地下通道工程,从此处直达京城更安全。

因为被占座的缘故,大部分士兵都只能步行,好在有外骨骼辅助,这点距离倒也不算是什么。

\"林少校,按照这个速度,我们傍晚就能抵达沂蒙山入口。\"车厢内,谢立主动找林少瑾开始攀谈。

\"谢团长,这条地下通道安全吗?\"

\"绝对安全。\"谢立自信地回答,\"那是战前修复的战略工程,能抗核打击。现在由我们齐鲁战区控制,自沂蒙山入口到京城之间就设有十二个站点。\"

“修复?”林少瑾敏锐地抓到了关键字眼。

“对的,是修复。”谢立介绍道,“这段工程的历史大概距今有将近150年了,是当初我们和苏修对峙时期修建的三线工程——地下长城。

我听说原本这个工程全长覆盖有5000多公里,不过时至今日,因为大多数早期工程被废弃的缘故,只剩下300多公里年限不超过80年的新路段还可以使用。”

林少瑾的手指无意识地在装甲车扶手上轻轻敲击,目光透过防弹玻璃望向远处逐渐显现的山脉轮廓。

他想起了战前教科书上那段被一笔带过的历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华夏为应对核威胁,在群山之下构筑了堪称人类奇迹的防御工事。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

两人顺着话题继续往下聊着,可能是蓝城禹并没有与林少瑾同乘一辆车的缘故,谢立倒是显得比刚开始见面的时候更为健谈了一些。

从谢立口中,林少瑾了解到了一些京城的近来状况,还知道了这位谢立谢团长是个军人家族,从他爷爷的爷爷开始,祖祖辈辈都是军人。

正儿八经的功勋家庭,这倒是让林少瑾有些意外。

随着车队缓缓驶入山区,道路开始变得崎岖不平,装甲运输车在颠簸中前行,但得益于先进的悬挂系统和外骨骼辅助,车内的乘客并未感到太大的不适。林少瑾透过车内观察孔,望着外面连绵的山峦,心中思绪万千。

也就在这时,他突然注意到这附近的山峦底下突兀地出现了一些让人很难移开眼睛的事物。

林少瑾看见山脚下出现了一片片零零散散的田地,远远看去,宛如给土地打上了一块块破碎的补丁。

这些田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的被低矮的土墙或残破的铁丝网勉强围拢;有的则直接裸露在荒野之中,与周围的废墟和荒草融为一体,界限模糊不清。

一些地里长着稀疏的玉米秆,叶片枯黄,顶端挂着几粒干瘪的玉米。田埂处偶尔冒出几株南瓜藤蔓,几个皱巴巴的南瓜藏在宽大的叶子下。

如此景象,给人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好像少了点什么,林少瑾略微思索,得出了答案——人。

“谢团长,我看这里有田地还有土围墙,怎么没看见一个人呢?”林少瑾心中有了猜测,但他还是决定问问谢立,了解了解这里的真相。

同样,也是了解谢立的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