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后会隔两天再更新,我明天,也就是星期一的时候,要去男方家里拜访,周日也要准备准备,实在是没有时间更新了,所以提前在这里跟大家说一声,至于另一本,因为有提前的存稿,所以只需要请假一天就行,不过我两本都不会断更,请大家放心,望周知。)
知青办的负责人听到两个大队长的抱怨,不客气的说道:“谁叫老杨你非念叨着要少分几个知青呢?要的知青少了,可不就多分几个女知青了!”
这人看起来和小羊村的大队长,也就是那个叫老杨的人挺熟的,说起话来一点都不客气。
老杨也无可奈何:“算了,人都分到手上了,还能怎么滴?”
因为火车到站的时间已经是下午三四点了,知青们又是腿着来知青办的,路上又耽搁了一些时间,现在秋收已经过去了,天黑的更加早了,再不上路的话就要走夜路了。
所以几个大队长又寒暄了几句,就马不停蹄的带着新分担自己手上的知青们往回赶了。
小羊村的条件看起来还是不错的,居然派了一辆看起来有些破破烂烂的拖拉机来接人,虽然这拖拉机看起来都快报废了,但这可是拖拉机啊,其他大队基本上都是用牛车来接人的!
这下子苏宜几人就成了被其他知青们羡慕的对象了。
——他们居然能够坐拖拉机走诶!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了,拖拉机可金贵的很,比人都要贵重,大队长怎么舍得让自家队里的拖拉机负重太多呢。
最后几个知青们也是和其他人一样走着离开的,好在他们的行李都能够放在拖拉机上,给几人减轻了一下负重。
并且小羊村距离县里不远,几人走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赶在天黑之前到了村里。
大队长老杨不客气的,让苏宜他们把各自的行李拿下拖拉机,然后让拖拉机先走了,自己则是带着几个新来的知青朝着知青点走去。
小羊村的知青点看起来很是简陋,不过在大队长的嘴里,他们村知青点的条件已经比其他几个村要好多了。
苏宜看了一眼知青点的情况,就开口问道:“大队长,这地方不够住呀,我能自己出钱盖房子住吗?”
大队长吸了口水烟,咂吧了一下嘴巴,有点心动,但是在苏宜之前,还没有知青提出自己出来建房子单住的呢。
“这个我们得商量一下,就算同意了,这个费用怎么算也得计算一下,最迟明天给你回复。”这人还是挺雷厉风行的呢。
苏宜点头,就算大队长现在直接答应下来了,这会儿也来不及盖房子了呀。
可能是考虑到有像苏宜这样不愿意和知青点其他知青挤在一间房里的人,老杨又补充了一句:“不想住知青点的话,你们也可以和村里的老乡搭伙,但是要交住宿费还有伙食,具体的话,你们可以和有意向的老乡们商量,不过今天太晚了,你们就先在知青点里面挤一晚上吧。”
说完,他又向听到动静从知青点里出来的两个知青点的负责人吩咐了几句,这才转身离开。
两个知青点的负责人,一男一女,分别管理男知青和女知青们,都是长袖善舞,八面玲珑的人。
他们出来的时候听到了苏宜的问话,所以对她多出了一份关注,对她的态度也更加热情了一些。
不过两人对其他人的态度也很不错,所以表现的并不是很明显,至少除了苏宜跟那个叫做白钧池的冷淡帅哥之外,另外三个女知青都没有发觉不对劲,很快就跟女知青负责人王红熟悉了起来,一口一个王姐的叫着。
知青点的地方确实不算大,好在强制下乡才开始两年,被分到小羊村的知青数量还不是很多,除了苏宜这一批五个人之外,知青点一共就十三个知青。
“其实之前有二十一个知青来着,但是有两个女知青嫁到了村里,另外也有三个男知青娶了村里的姑娘,搬出去住了,还有三个知青回城了,所以只剩下我们十三个人。”男知青负责人李向阳介绍道。
听到回城两个字,老知青们神情期待中带着失落,而新来的知青里,两个条件不好不坏的女知青也眼神一亮:“下乡了还能回城?”
她们还以为回不去了呢!
毕竟这两年知青回城的人数太少了,她们那里都没有的。
“知青当然是可以回城的,只需要城里有单位接收你们的户口就行。”
两人原本亮起来的眼神瞬间就熄灭了,如果她们能够在城里找到工作的话,现在也不至于下乡了呀。
可能是看出来了两人的不自在,王红赶紧开口:“好了好了,别说这些了,新知青们今天刚到,大家都还不认识呢,还是先熟悉熟悉吧。”
“那我就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李向阳,今年23岁了,是五年前下乡的,现在负责男知青这边的事情,不过女同志有事情找我帮忙的话,我也是很乐意的。”
强制下乡是从两年多前开始的,但在这之前,甚至5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有知青下乡的先例了,所以李向阳这种情况并不奇怪。
李向阳介绍完自己之后,王红也开口介绍自己了,她和李向阳一样,都是在知青强制下乡政策出来之前就主动下乡了,所以资历算是很大的,在知青点的威望很高。
有了两人的开口,新老知青们也纷纷做了自我介绍。
介绍完了之后,就是晚饭时间了,苏宜他们来的巧,正好是晚饭的时候到的,知青点这边提前知道今天会有知青过来,因为自身的经历,也大概清楚时间,所以提前准备了苏宜他们的晚饭。
用的是老知青们的口粮。这都是惯例了。
“后面再有新知青过来的时候,你们也是要出粮食的。”王红解释道。
老知青们也纷纷点头,本来他们是有些不乐意的,但是看着苏宜他们拿出来的东西,态度就纷纷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