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花开春来晚 > 第545章 给杨从先调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序伢子是从刘正茂身后的方向悄悄走过来的。他看到刘正茂背对着自己,一动不动地坐在大石头上,望着远方出神,还以为他是爬山累了,坐在那里打盹睡着了。

“刘知青!刘知青!”序伢子怕他着凉,便放大了声音喊道。

其实刘正茂并非睡着,而是沉浸在那片刻的宁静与放空中。被序伢子的喊声惊醒,他仿佛从另一个世界被拉回现实。他下意识地用双手使劲揉了揉两侧的太阳穴,似乎想驱散那种玄妙状态带来的恍惚感,然后才转过头来。

他看到序伢子站在身后,脸上带着几分兴奋,更引人注目的是,他把自己那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外衣脱了下来,兜成了一个临时的布包,里面鼓鼓囊囊地装着什么东西。

“序哥,你这是……搞到什么好东西了?”刘正茂好奇地看着那个用衣服做成的包裹问道。

序伢子眼睛发亮,兴奋地说:“我刚才在那边林子里转悠,看到有野鸡和兔子活动的痕迹了!等下次肖长民来咱们大队,我一定要带他上来一趟!他那手弹弓打得准,说不定能打到几只,给大家改善改善伙食!”

刘正茂听了,笑着点点头:“那敢情好!不过,你手里这个布包,里面装的又是什么?”

“哦,这个啊!”序伢子这才想起手里的东西,他小心翼翼地摊开衣服的一角,露出里面的内容,“这是蘑菇!我在那边山坡背阴的、潮湿点的草丛里找到的,你看,品相还不错吧?”

刘正茂凑近看了看,只见衣服里包着的是一种颜色鲜黄、形状有点像小喇叭的蘑菇。他两世为人,都生活在城市,对山野里的东西了解甚少,尤其对野生蘑菇,更是心存警惕。他有些不确定地问:“序哥,你确定这种蘑菇没毒吗?我可是听说,很多颜色鲜艳的蘑菇都有毒,可不能乱吃啊!”

序伢子一听,脸上露出一种近乎自豪的神情,语气十分肯定地说:“刘知青,你放心!这种蘑菇我们本地人都认识,叫‘喇叭菌’,还有一种颜色更深一点的叫‘黄牛肝菌’,都是顶好的山货,绝对没毒!我从小在山里找吃的,哪种能吃,哪种不能吃,门儿清!不过嘛,”他顿了顿,咂咂嘴说,“这种蘑菇味道虽然鲜,但最好是用骨头或者腊肉一起炖,那才叫一个香!光用水煮,味道就差远了。”

就在这时,一片巨大的、似的白云缓缓飘过,遮住了部分阳光,在山坡上投下移动的阴影。刘正茂和序伢子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望向天空。这一抬头,他们才发现,太阳不知何时已经移到了头顶正上方,明晃晃地照耀着大地。

刘正茂心里“咯噔”一下,赶紧抬起左手,撩起袖口,看了一眼藏在里面的上海牌手表。表盘上,时针和分针清晰地指向了十二点的位置。

“哎呀!都中午十二点了!”刘正茂一下子站了起来,“快!赶紧下山回去!要赶不上吃中饭了,我妈该着急了!”

这回,轮到刘正茂骑车载着序伢子了。他跨上自行车,让序伢子坐在后座,然后铆足了劲,沿着来时那条崎岖的土路,一路猛蹬。自行车颠簸着,飞快地向山下冲去。两人几乎是冲进了家门。

果然,一进院子,就迎来了母亲华潇春带着担忧和些许埋怨的目光:“你这孩子!头上的伤还没好利索呢,就到处乱跑!这都到饭点了,人影都见不着,也不知道早点回来,让人干着急!”

序伢子见状,连忙从后座上跳下来,献宝似的把那个用衣服包着的蘑菇捧到华潇春面前,抢着解释道:“华姨,您别怪刘知青!我们是去给您找好吃的了!您看,这是我们刚在山上采的新鲜蘑菇,晚上可以加个菜!”

华潇春接过那个沉甸甸的衣服包,打开看了一眼里面黄澄澄的喇叭菌,并没有对蘑菇本身发表什么看法。她更关心的是孩子们按时吃饭。她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行了,东西我先收着。你们俩赶紧去洗手,饭菜都快凉了,先吃饭要紧!”

她的语气虽然平淡,但眼神里流露出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关切。对于常年操持家务的母亲来说,没有什么比孩子们按时吃上一口热乎饭更重要的了。山林野趣固然新鲜,但终究比不上家里餐桌上的寻常烟火气。

每次只要是由华潇春亲自下厨掌勺,大家总能吃得格外尽兴、心满意足。原因无他,华潇春炒菜有两个特点:一是“下手重”,调味料放得足,咸淡适中,味道醇厚;二是“舍得放油”,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油水足是菜肴美味的关键。尤其是对于序伢子这样长期缺乏油水的年轻人来说,华潇春做的菜简直是人间至味。他有一个习惯,喜欢等大家都吃完饭后,用剩下的菜汤拌米饭吃,在他看来,那碗油汤泡饭的滋味,丝毫不亚于任何山珍海味!

午饭过后,冯婷和李慧两位女知青主动承担起了收拾碗筷、打扫厨房的清理任务。刘正茂则给自己和一直默默关心他的老王各泡了一杯热茶,两人搬了小板凳,坐在院子里那棵老樟树的树荫下,一边喝茶,一边悠闲地聊着天,享受着午后的片刻宁静。

华潇春在厨房里忙活完,提着序伢子上午采回来的那包蘑菇走了出来。她把蘑菇倒在院子里的空地上,仔细摊开,然后抬起头,朝着屋里喊道:“序哥!序伢子!你出来一下!”

听到喊声,序伢子立刻从屋里小跑着出来,问道:“华婶,有什么事?”

华潇春一边抖落着手里那件衣服上的灰尘和草屑,一边对序伢子说:“把衣服穿上。这蘑菇是你采回来的,那后续的事情你也得负责到底。光有蘑菇不行,得配上点肉或者骨头一起炖才香。你现在跑一趟公社,去买点肉回来。”

说着,她把抖干净的衣服递给序伢子,同时从口袋里掏出五块钱和两张宝贵的肉票,一并塞到他手里。

序伢子非常乐意被安排跑腿办事,他觉得能被委以任务,日子才过得充实、有意义。他痛快地接过钱和票,转身就准备去推自行车。

“等等!”刘正茂开口叫住了他,“这个点去公社,恐怕买不到肉了。公社的肉摊一般上午就卖完了,下午基本没货。我下午正好要去县里办事,你跟我一起去吧,到县里的肉食公司或者副食品商店去买,选择也多一些。”

接着,刘正茂提高嗓门,朝着屋里喊道:“袁洪钢!袁洪钢在吗?”

自从上次袁洪钢和李慧一起参与了查抄彭怀清家的行动后,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似乎突然亲密了许多。袁洪钢这个平时大大咧咧的糙汉子,还找了个借口,说李慧是为了救他才受的伤,心里过意不去,于是每天厚着脸皮,主动帮李慧洗衣服。

这件事,可没少被李娟拿来打趣袁洪钢,也算是报了当初李娟给肖长民洗衣服时,被袁洪钢嘲笑的“一箭之仇”。

袁洪钢当时正和李慧在厨房里腻歪着说悄悄话,听到刘正茂的喊声,连忙应道:“在呢!刘哥,有什么事?”

“下午咱们大队的拖拉机都有安排吗?”刘正茂扯着嗓子问。

袁洪钢已经从厨房走了出来,站到堂屋门口,回答道:“下午要用拖拉机?”

“嗯,我要去县里办点事。如果拖拉机有空,给我派一台。”刘正茂说。

袁洪钢想了想,汇报了一下车队的安排:“小四轮二号车下午有空。不过今天晚上,刘建国开的那辆黄河大卡,还有咱们大队所有的拖拉机和汽车,全部都要去煤炭坝,帮杏花大队拉煤。他们的水泥厂五月初就要正式投产了,急需燃料。”

“哦?这是好事啊!”刘正茂听了很高兴。杏花大队的水泥厂之前试产一直不顺利,经过近两个月的技术攻关,总算解决了难题,五月初能正式投产。这对于樟木大队的新农村建设来说,是个极大的利好消息,意味着以后水泥供应有了更可靠的保障,建设速度可以大大加快。“那就安排小四轮二号车下午跟我去县里吧。”

“行!我让吴光茂开小四轮陪你去县里。”袁洪钢作为大队车队队长,立刻做出了安排。吴光茂是车队的副队长,兼任拖拉机分队的队长,技术好,人也可靠。

站在一旁的华潇春,听到有吴光茂和序伢子两人陪同儿子去县里,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自从上次儿子出事之后,她对儿子的安全格外上心,生怕他再一个人外出遇到什么意外。

交通工具安排妥当后,刘正茂指着地上那堆蘑菇,向经验丰富的老王请教:“王叔,您见多识广,经验丰富,您给看看,序伢子采的这些蘑菇,确定都能吃吗?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老王甚至没有弯腰细看,只是用眼睛扫了一下,就肯定地说:“放心,这些都是好东西!这种形状像小喇叭的,我们本地叫‘喇叭菇’;那种伞盖厚实、颜色黄澄澄的,是‘黄牛肝菌’,都是上好的山货,味道鲜美,绝对没毒!反倒是那些颜色特别鲜艳、看起来特别漂亮的蘑菇,往往有毒,千万不能碰。”

得到老王这位“老江湖”的确认,序伢子更加得意了,挺起胸脯说:“你看!我就说可以吃吧!我认得的!”

刘正茂被他那副样子逗笑了,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好!好!你厉害!你最能耐!行了吧?”

下午,华孝义搭乘送完蔬菜返回县城的顺路拖拉机回了省城。而吴光茂则驾驶着小四轮拖拉机,载着刘正茂和序伢子,一路“突突突”地朝着高岭县城驶去。

到了县公安局,刘正茂直接来到局长董彪的办公室。董彪的通讯员小杨给刘正茂泡好茶后,就很识趣地退了出去,并轻轻带上了门,留给两人一个私密的谈话空间。

由于上次樟木大队的知青们协助挖出了潜伏在高岭县的彭怀清反革命集团,这个案子牵扯出了几起尘封多年的命案,影响巨大。县革委会主任秦柒以此为契机,向上级领导和市公安局强烈要求,撤换原公安局长,以彻底整顿公安队伍。上级经过研究,同意了秦柒的请求,将原公安局长调往市局政治部工作,由原常务副局长董彪接任了高岭县公安局局长一职。

“小刘啊,今天什么风把你吹来了?有什么指示啊?”董彪心情不错,半开玩笑地对刘正茂说。两人关系熟稔,说话很是随意。

“董叔,您就别拿我开玩笑了!我是特地来恭喜您高升局长的!”刘正茂笑着拱手道贺。

“好了好了,咱俩就别客套了。说正事吧,你来找我,肯定有事。”董彪收敛了笑容,正色道。

“董叔,是关于在我们樟木大队设立警务所的事情。不知道局里研究得怎么样了?有定论了吗?”刘正茂切入正题。

董彪点点头,说:“上级领导已经有明确指示了,要全力保障樟木大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公安方面必须给予大力支持。在你们大队设立警务所,这个方向是定了的。初步方案是,局里会派一名经验丰富的民警常驻警务所,担任负责人。警力配备方面,主要依靠你们大队的基干民兵来充当,给予他们一定的辅警身份和职责。”

他话锋一转,提到了一个现实困难:“不过,现在有个问题。粮山公社派出所本身人手就非常紧张,所长加警员一共才四个人。而且,目前所里没有人愿意主动申请去你们大队的警务所常驻。毕竟那里相对偏远,条件也艰苦一些。”

刘正茂听了,沉吟片刻,提出了一个想法:“董叔,既然派出所内部调配有困难,能不能考虑从外部调入呢?比如,从优秀的退伍军人中选拔一个,特招进入公安系统,直接派到我们大队警务所来工作?退伍军人政治可靠,纪律性强,身体素质也好,很适合这个岗位。” 他心里其实已经想到了一个人选——支书郭明雄的一位战友,听说人品和能力都不错,正好符合条件。

“哦?听你这口气,这个人跟你有什么关系吗?”董彪局长敏锐地察觉到,刘正茂特意提起这个人选,很可能是在为某人牵线搭桥,想帮个忙。

“董叔,您误会了。他和我个人没什么直接关系。”刘正茂连忙澄清,并详细解释道,“他是我们樟木大队支书郭明雄同志的战友。当年在北方珍宝岛冲突期间,他们两人同在一个突击队,是真正上过前线、和大毛子真刀真枪干过仗的!两人都在战斗中负了伤,后来一起转业回了地方。这位战友现在省城一家单位的保卫科工作。”

董彪局长自己就是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老战士,对部队、对军人有着深厚的感情。一听刘正茂介绍的情况,尤其是听到“珍宝岛冲突”、“突击队员”、“真刀真枪干过”这些关键词,他内心顿时涌起一股对战友的亲近感和敬意。能在那种极端环境下执行突击任务的,在部队里绝对是尖子中的尖子,是真正的精锐!

不过,作为局长,他考虑问题更全面,也提出了现实的顾虑:“他在省城单位的保卫科工作,那应该是有干部编制的。省城条件好,生活也方便,他愿意放弃省城的安稳工作,跑到咱们这农村基层来,当一个普通的驻村民警吗?这个落差可不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