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开局签到刑警队 > 形意拳解析之“顾打合一,单腿发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形意拳解析之“顾打合一,单腿发力”

我们在练拳的过程当中,不但要讲究进攻,同时也要讲究防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顾打合一。

“顾”在以前的文字当中,就是要把身体给看住,顾住的意思,也就是防守的意思。

在进攻的同时,我们也要兼顾到防守。

而这种状态,我们平时可以在训练木人桩的时候训练到,也就是做到上下齐进。

同时上下封锁防守,避免自己的要害被对方打击。

而这种状态,往往在实战的过程中用得比较多。

真正的实战对抗,经常是什么状态?是单腿支撑的状态。

因为整个过程都是在移动当中完成的,所以在动步中发劲就显得尤为重要。

很多朋友在定步,两脚踩实的状态下,可以轻松地发出很大的劲力。

但是当我们把一条腿抬起来的时候,一条腿支撑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整个身体的劲力就全部失去了。

这是因为在单腿支撑状态下发劲,再通过蹬地转胯来传导劲力,是不现实的。

这个时候我们要运用到的主要劲力来源,其实不是地面,而是什么?

身体的五张弓。(其中最重要的是腰胯发力、核心发力)

真正懂拳的朋友都知道,蹬地、转胯、送肩,这种发力模式确实是正确的。

但也仅限初学者在初期寻找劲力传导的时候作用。

一旦到了一定程度,想要融会贯通,不学会单腿发力,那是不现实的。

打过对抗的朋友,都明白腰胯发力、核心发力的重要,每一次上步出拳,都是身子拧动带出的,而非脚的蹬地。

地面,其实是一种锦上添花的作用,我们在平时打拳发力的过程中,主要依赖的其实还是身体的五张弓,也就是依赖自己的身体。

而地面的反弹力呢,这是锦上添花的。

没有,我们也能够发力;有,那更好了。

而不是离开了地面,就像鱼离开水,我们就完全不知道怎么发力了。

以前的老拳师,讲行止坐卧皆是行拳。

意思无论是坐着,躺着,站着,走着,他都可以练拳。

同时呢,也有记载,民国那些高手,他们行止坐卧的过程中都能够进行反击。

无论谁在什么时候偷袭他,他都能够做出一个快速的反应,依赖的是什么?

就是自己的五张弓身体的一个崩弹。

在那个时代多危险啊,经常有人偷袭。

这种情况出来,不可能说:等一下,等我站起来,等我踩在地上,我才跟你打。

是不可能的!

经常会讲力从地起,力从地起,其实说得也是正确的。

我们练拳,人呢,最好也是最棒的状态,就是站在地面上的时候,可以借助地面的反弹力,能够让我们的劲力打得比纯粹的依赖五张弓要强得很多。

但是我们要认准一点,这不是绝对的。

反复强调,不是说,脱离了地面我们就完全不会发力了。

最主要的例子就是看猫,向动物学习。

猫就能够在任何时候做出一个快速反应,而且这个反应,快速到我们人的反应跟不上,无懈可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个视频,就是猫蹦起来,去抓东西。

身在空中,猫的两个爪子,挥舞的速度非常之快,而且是连续不断的。

同时,猫也能够在空中自由地翻转身体,平稳落地,全部依赖的是什么?

是地面的力吗?

空中无处借力。

这靠得全都是自己身体的筋骨崩弹。

我们练拳要带着一个探究的心态,不要过度神化某些词汇,像力从地起就比较神话了。

很多人都讲究力一定是从地面上来的,不从地起就发不出力来。

无论哪条路,筋骨的开发都是必经之路。

记我的恩师刘俊峰先生

尚氏形意拳第三代人张金涛述:恩师刘俊峰先生,山东乐陵杨安镇方家村人。

先生自幼好武,拜尚芝蓉奶奶为师学习形意拳,后娶尚芝蓉奶奶的女儿玉梅师姑为妻,是尚派形意拳正宗嫡传人。

我的父亲与恩师是门内兄弟,过从甚密。

恩师从小看我长大,待我跟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但传授我技艺,还教我怎样做人。

1、刻苦勤奋练真功:先生年轻时,练习形意拳到了着迷的程度,原来农村老家打水用的是手动压水机浇地,先生一边压水,一边站着三体式。

站累了就左右调换,每日压水两个小时,相当于站了两个小时的三体式。

恩师常说,练功无处不在,只要想练每时每刻都可以练习。

恩师有晚上练功的习惯,因为夜深人静无人打扰利于静心。

鲁西北的晚上十分的寒冷,恩师每夜穿一件小棉袄,每日练功至深夜,汗水浸湿了棉袄了。

半夜师娘一觉醒来,先生还在院内练功。

恩师年轻时,正值特殊时期,没有像样的兵器,先生用一根枣木做成刀的形状,每夜练功不辍。

恩师为练鹰捉的指力,有一段时间日日以掌击树,一颗老树的树皮被先生的指力扣下来。

为找形意拳的“翻浪劲”,恩师每日无数次的练习鹰捉单操手。

功夫不负有心人,功夫日渐增长,与人动手能做到“沾人即起”、“触人即倒”的境界。

他平时以大杆子练功,每日朝夕汗洗,久而久之手指十分粗壮。

其手掌较小,但手指粗壮,指力巨大,戳拿到人身上,让人立刻就疼痛难耐,忍受不住。

这种刻苦练功精神,颇有尚师祖的遗风。

2、求师访友败光家业:恩师年轻时,在老家做调味品生意。

当时社会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生意做的风生水起。

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人们以“万元户”为荣,当时恩师做生意的资产已有十余万元之多。

恩师为了传承尚派形意拳之技艺,奉尚芝蓉奶奶之命看望尚云祥先生当时还健在的门生。

先后拜访了尚云祥先生的门生济南韩伯言、李振东,齐齐哈尔李文彬,bJ王凤章以及徒孙天津张秉仁等。

这些前辈经过多年的磨砺,在尚派技艺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长,在某一方面的体会都很深。

这些前辈怀着对尚云祥师祖的感恩之心对对先生也都很关心,愿意将他们的心得告诉恩师。

恩师常说:我能有今天这样的技艺,首先感谢你奶奶(尚芝蓉)的教导,再就是感谢你的各位师爷和张秉仁师伯的指点。

恩师数十年来在全国各地奔波走访同门,切磋技艺,由于常年在外,几乎花光了当时家里所有的钱。

而且家中生意无人料理,所开店铺也关了门。

我与恩师儿子刘恩东师弟从小一起长大,无话不谈。

有一次跟恩东师弟谈话时说:“当时他(指恩师)除了一身的功夫以外,什么都没有”。

恩师的成功离不开师母的支持,由于恩师常年在外,玉梅师姑(师母)带着两个孩子搬到城里与尚芝蓉奶奶一起居住,其艰辛可想而知。

师母为了恩师的爱好,为了尚派形意拳的传承,默默的承受着着这一切,无怨无悔。

每每想起此事,心里始终不是个滋味,恩师和师母为了尚派形意拳的传承确实付出了太多太多。

刘俊峰先生来济南

3、维护国粹掌打日本人:20世纪90年代,日本形意拳爱好者安藤·直哉来乐陵拜访尚芝蓉奶奶。

安藤是位中国通,曾在国内学习形意拳六年。

这次拜访尚芝蓉奶奶,希望能看到一些尚派形意的精华。

尚芝蓉奶奶安排恩师为安藤展示形意拳的发劲,然而形意之奥妙,示范比划难知其祥,只有互为对手,才能研究形意发力之奥妙。

安藤三体式站稳,恩师手起一记鹰捉,将安藤打得腾空而起,直撞到对面墙上,一幅悬壁字画应声而裂。

安藤惊骇,大叫道:“怎么打的,再来一下!”

刘俊峰先生适才出手,不想竟将安藤磕碰过重,便让宋磊师叔立于安藤身后,护卫安藤。

安藤则命随同一起来的日本人拍照。

待安藤站稳,先生又一个反手鹰捉,安藤身体猛退,竟将安藤打得几乎折了起来。

恩师立定三体式,对安藤道:“尽可出手。”

安藤连连遥遥手道:“不,不……”

安藤自此心服口服,跟随恩师学艺多日。

我们同门师兄弟之间每每谈起此事,感觉十分的自豪。

而先生则说“那次出手有点重了,但为了维护尚派的荣誉,没办法”。

同门合影

4、门内、门外有别:自古以来,在中国的传统艺术届,十分讲究传承,像相声界的郭德纲,在没有出名之前还拜师侯耀文学艺;

厨艺界,尤其是山东的鲁菜,也十分讲究师承关系;

社会学员和徒弟是两个概念,在磕头拜师之前属于老师和学员之间的关系。

这个时候是学员拿学费,老师负责传授技艺,学员学完之后就走,老师跟学员之间就再没有任何的关系了。

有的学员学习一段时间,经过与师父之间相互的考证,需要磕头拜师之后,才能成为正式的门内弟子。

这样就成了师父与徒弟之间的关系。

这时候师徒之间的关系更加的亲密,一个头磕下去,关系就完全改变了。

有句话叫“师徒如父子”,说的就是师父与徒弟之间如同父亲与儿子的关系,犹如一家人。

这个时候师父与徒弟之间就有了无形的责任和义务。

徒弟首先人品要好,要有继承、传承这门技艺的责任。

师父也不再保守,将自己拿手绝招传授给门生,让他们去顶立门户。

记得跟恩师正式学艺的时候才十几岁,每日骑自行车去师父处练功。

恩师教授武校的学员套路多,期初教授我的只有三体式和鹰捉。

恩师说每个人学拳的目的不同,家长送孩子来学拳,很多人都希望多学几套,什么连环拳、八式拳、刀、枪、剑、棍,什么都学习。

而门内弟子则学一些动作少而精华的东西。

当时先生武校的学员一、两年就把套路练完了,而我站三体式和鹰捉就练习了一年多。

师父在教授武校的学员基本都是几十人一起上大课,传授我技艺的时候则是在家里或办公室里单独传授,不让其他人在跟前。

恩师说:“法不传六耳”。

这期间恩师传授我最多的是鹰捉的翻浪劲,跟我仔细讲解每个基本动作的要领。

讲解拳经拳理,说每个动作劲力的变化,讲解鹰捉劲力与五行拳劲力之间的联系。

恩师说:练拳的步骤,第一要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不要多问,要踏踏实实的练功。

第二、在练功有一定的基础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明白拳理的合理性,反复推敲动作,让动作与拳理相配合。

不能说一套做一套,一定要把练的动作与拳经拳理对的起来才行,真正体现出理论指导动作,动作印证理论。

第三,要搞明白一个动作在养生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在实战中有什么样的作用,一个动作应该这样做为什么这样做。

恩师传授学员套路的时候从来不让我下场练习,而我偷偷的将套路的招式默默的记于心中。

来武校学拳的的学员走了一茬又一茬,我还是不间断的跟着师父学习基本的五行拳。

恩师说:“三回九转是一式”。

一个鹰捉练对了,五行拳也就练对了,加上手法和身法十二形也就成了。

练习兵器无非是在拳的基础上将胳膊加长了一段,其根本还是在三体式和鹰捉。

三体式和鹰捉练好就相当练好了一半形意拳,练拳要捡着重点去练才行。

恩师在教我连环刀的时候,也是按门内的规矩来传授,连环刀中退步崩刀一般是按“扎”去练习。

而恩师说要这个用法要在于扎到半截还有个上撩的动作,而这一细微的动作在实战中至关重要。

打法也多变,在套路练习时不说破根本看不出来。

师父说这是门里的规矩,只有门内弟子才这样教。

同样一路拳术,练起来是差不多的,但是没有明师指点根本不可能领悟到。

恩师现在已花甲之年,练功发力犹如壮年一般。

去年在我的收徒仪式上演练形意拳的鸡形四把,所练动作自然、灵巧、劲整而干净利索,爆发力透彻,神足意真,技惊四座。

恩师常说:“形意拳要做到功夫技艺与表演相结合,无论是内行还是外行人,看了都说好才是真的好”。

作者:张金涛,山东乐陵人,现定居山东济南。

尚氏形意拳第三代人。现任中国尚派形意拳研究会常务理会副理事长,尚派形意拳研究会泉城分会会长;

hF市内家拳协会副会长、JN市天桥区武术协会副会长、JN市武术运动协会理事等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