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用电脑键盘敲下“全文完”,既觉得留恋又觉得喜悦。
对我来说,写小说好像做研发,一定要有一个benchmark,我的benchmark是我非常喜欢的《围城》,不知道能不能接近、达到或者超越《围城》的水平,反正做项目还是要有个目标,玩一把试一试吧,我个人觉得还有一定希望超过《围城》的。《围城》文字功夫了得,诙谐幽默,但我觉得它的思想深度还不够。而我最喜欢的《红楼梦》,也是我想学习的作品,不过我想我是无论如何不能望其项背的。一部《红楼梦》可以浓缩展现两千年封建社会的社会生活,而现代生活跟封建时代的生活相比,复杂太多了,我觉得不太有可能用一部作品,就可以把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浓缩展现出来。
写这本小说的目的,是我想记录改革开放,并且为这样的改革开放喝彩。我发现写改革开放的小说已经不少,但这些小说大多写的是“改革”,也就是这个时代本乡本土的故事,很少有写“开放”,也就是中国如何深度融入世界的,中国与西方如何交流、融合和互动的,还很少有中国的小说专注于这个主题,于是我想用这部小说聚焦在这个主题上。所以,中西文化对比、中西文化矛盾和中外经济竞争,包括中国科技企业艰难的出海之旅,是这本小说的重点。
在这部小说里,我还希望呈现这么一段历史,就是这几十年美国对中国从轻视,到重视,到恐惧和敌视的真实过程。当然,这个充满了矛盾的互动过程现在还在继续,现在美国就正在跟中国打贸易战,但是长远的未来,我相信美国和中国的关系最终会进入到一个平等的互相尊重的状态,因为人类要生存下去,个人以为这是唯一的选择。
这本小说的另外想描述的,就是发生在中国的这个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现在是2025年,假设拿现在的社会生活与1025年的社会生活相比,差别实在是太大了,而与3025年的社会生活相比,我个人认为不会有极其巨大的差别。所以,中国最近几十年社会生活的变化,是里程碑性质的,如果我是个生于三百年后的青年,我想,我一定会对这件事好奇——就是中国古代几千年的社会生活都没什么太大的变化,而现代的生活跟古代的生活差别那么大,这种变化就是在二十世纪末之后的几十年发生的,那么生活是怎样变过来的呢?
我希望我这本书,能够给几百年后有这种好奇心的青年们,提供某种版本的一个回答。
现在看现实主义题材的读者越来越少,但是并没有降低我把这个故事写下来的动力,因为这个故事,就是写给许多年后的可以预见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的青年们看的,哪怕现在没什么人看,我觉得也没什么关系。
现在,故事写完了,可是做为一个理科生,我写得不够好,我还要一遍一遍地修改,至少修改到能让我自己满意为止,我才会定稿,才会写下一本新书。正因如此,这篇“完本感言”的标题才叫做“没有完本的完本”。
谢谢书友的陪伴,希望能够听到您的批评和建议,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