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月朗星稀,天上那轮明月散发着皎洁的光华,洒在大地上,如同银辉一般。微风轻拂,带来一丝凉意,却也吹不散大宋皇宫内的沉重氛围。
大宋皇宫依旧灯火辉煌,但与往昔的繁华热闹不同,如今的宫廷内弥漫着一片愁容。
宫内的皇后、皇子、公主们的心中都沉甸甸的,他们不仅担心皇帝赵匡胤的身体每况愈下,更担忧吴国的大军压境,随时可能打破汴京的安宁。
赵光义坐车入宫,来到了皇帝的寝宫外,在进入万岁殿之前,他在外面看到了王继恩,微微点头示意。
王继恩也点点头,说了一句:“殿下请进,晚宴已经准备好了,酒水……也备好了。”
赵光义知道这是暗号,因为入宫之前,他已经派人给王继恩送去药酒了,就是今晚要使用的酒水。
为了以防万一,赵光义提前服用了解药,而且只要饮用不多,问题不大。
他现在身强力壮,没有伤病在身,又提前服用解药,哪怕陪着赵匡胤饮酒,他也不会出事。
之所以不用可转动的千机壶,很容易被皇帝赵匡胤发现,毕竟这些都是人家玩剩下的,自己只能以身犯险。
赵光义推门而入,此时的赵匡胤正依靠在床榻上,看着前线情报,吴军攻下了应天府之后,正在整军,很快就会进攻开封府了,形势危急。
他内心有一种回天无力之感,面对凶猛的吴军,势如破竹,赵匡胤自己感到浓烈的危机,难道大宋江山就要这样丢弃了吗?
这时候,赵光义进来请安,对着赵匡胤躬身施礼。
“二弟,免礼了。”赵匡胤目光看向自己兄弟,神色平淡,眼神甚至有些打量审视的味道。
“皇兄身体恢复的如何?”赵光义直起身子后,立即一副关心兄长身体的神情。
“略有好转!”赵匡胤简单回答一句,其实他伤病不但没有好转,还加重了一些,主要是他无法安心修养,
赵光义看到赵匡胤的身体,以及呕心沥血,忧国忧民的样子,心中还是有些疼惜的,毕竟这是他多年仰仗、崇拜的大哥!
如果不是赵匡胤的军中威望,带兵打仗的勇猛和能力,不可能在陈桥兵变中成为新君,那赵家也就没有这皇族资格。
可以说,赵光义自始至终,都是很钦佩、尊重这位皇兄的,不到万不得已,他没有想过举兵造反,夺大哥的皇位,至少过去没有。按他以前夺嫡想法,他只想凭自己树立的声望,和对朝野更广阔深远的影响,迫使皇兄在儿子和兄弟立储一事上,慎重考虑,会倾向于他。
但现在一切都变了,就因为大皇子被行刺事件,成为了一个导火索!
赵光义此刻都在纳闷,到底是谁派人行刺了大皇子,吴国?辽国?西北门阀?赵普施的苦肉计?这些都有可能,唯独不是他!
因为赵光义从没想过用这种刺杀侄子的手段上位,他不屑,也不敢!
“今晚唤你入宫,是想跟你一起用个晚膳,你我兄弟,已经很久没有一起用膳了。”
赵匡胤说完,就要下床,这时候,有宫女上前搀扶,赵匡胤勉强站定,然后对着宫女道:“朕可以,不用扶了。”
宫女点头退到一旁伺候着。
赵匡胤是有自己的尊严,不想让兄弟看出他的虚弱,病入膏肓。
所以,赵匡胤提起精神,以习武人的内息撑住伤病身体,走到了殿内中间摆放的酒桌旁。
“二弟,过来坐!”
赵匡胤率先坐下,招呼赵光义入座,并吩咐宫女准备开席。
很快,几个宫女和太监端着菜肴,端上桌来。
王继恩也走了进来,身后的太监托盘内,摆放着一个青白瓷酒瓶,里面放着就是晋王提供的药酒。
菜肴摆放好后,王继恩负责倒酒。
“圣上,这是御膳房和太医一起调配的药酒,可以活血化瘀,对圣上的身体有调节恢复作用。”
王继恩说的并非全是谎话,御膳房和太医们的确调配过药膳、药酒,只不过,不是这瓶而已。
赵匡胤闻言也没有多想,毕竟这是他的主场,只是瞥了一下酒瓶,然后微微点头,接过了酒杯。
赵光义也从王继恩手里接过了酒杯,只是若无其事看了王继恩一眼,王继恩面无表情,无喜无悲,只是趁着赵匡胤咳嗽的时候,视线没有在这边,他朝着晋王微微点头示意了一下,赵光义便心中有数了。
由于赵匡胤打算跟兄弟聊点私事,于是让王继恩带着太监、宫女都暂且退下,在殿外静候听宣。
王继恩遵命一声,带着闲杂人等离开,整个万岁殿内,就剩下赵氏兄弟二人了。
“来,吃酒!”
赵匡胤举杯,邀赵光义饮酒。
赵光义特意穿了大袖口的深色圆领刺绣长袍,饮酒时候,很容易遮挡一下,虽然服用过解药,但是他藏奸耍滑不喝下,那最好躲一躲,长袖口可以遮挡,他偷偷撒掉酒水。
“啊,大哥请酒。”赵光义勉强举杯,向赵匡胤略一示意,仰头饮下,实则偷偷把酒水泼在身下,由于他的长袍眼色和复杂的刺绣,哪怕泼洒了酒水,也不会显眼。
喝了两杯之后,赵匡胤说起了吴军的入侵。
“应天府已经失守,吴军四十万人马,已经逼近开封府了,不出十日,他们的大军就会打到汴京来,北面有辽军虎视眈眈,随时能够偷袭京城,可谓腹背受敌,现在各路勤王之师行动缓慢,所剩二十禁军,不知能阻挡多少时候,若不能击溃吴军,大宋便危矣!”
说到国事,赵匡胤心情不痛快,忍不住自酌自饮,又多喝了几杯。
赵光义默默看着,如果换做平时,他肯定会劝酒,毕竟皇兄身体抱恙,不宜多饮酒,但这个时候,赵光义心中不断希望皇兄多喝一些,他自己能不喝则不喝。
尽管兄弟还是兄弟,但感情却比往昔冷淡几分。酒宴上的菜肴都是赵光义最爱吃的,被赵匡胤亲自点的菜,其实也想缓和目前的朝廷局势和兄弟关系,但赵光义吃在口中却味同嚼蜡,坐立不安,全没了滋味。
这种冷淡不是表现在面上神态,而是存在于他们内心,于是就像隔着一道冰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易那么融解了。
“目前,朕也没有很好的退敌之策了,二弟,你也要多担一些事,一切以抗敌为主,等击退了吴军,保住了大宋江山,我们赵氏的子孙才有机会享受着荣誉和地位。”
赵匡胤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叮嘱兄弟,别先考虑皇位储君的事,先迎战吴军才是最重要的。
赵光义的眼神有些闪烁,虽然听到了话意,但刻意地规避着他的目光。
赵匡胤见他神色躲避,目光一凝,直接问道:“二弟,你是怎么了,心神不宁的?”
赵光义垂首道:“没什么,可能是……许久未曾与大哥同席饮酒了,今日面对面坐在这儿,竟有些不自在。不过,皇兄刚才所言,光义都记下了,也能理解!”
赵匡胤听赵光义这样说,心中也放心了不少,再次共饮一杯后,怅然说道:“二弟,你跟为兄一起南征北战,也立过不少汗马功劳。又治理开封多年,才能显着。可是储君之事,事关大宋上百年基业,自古以来,少有兄终弟及的案例,多少父传子,嫡庶有别,长幼排序,而不是选贤。
“这原因在于父传子辈、嫡庶长幼,都是上天注定的,而不是后天干预,这样可以避免党政,夺嫡内斗,有人一出生就是帝王之家,成为嫡长子、皇长子,那是天命,是他的大福报、大福德,如此按固定的规律传位,才能保证没有更多的争斗!唐太宗即便是夺了权,但他在选储君上还是遵守旧例,这是保证皇位传承最有效的办法!”
赵匡胤说完,为赵光义斟了一杯酒,也为自己斟满一杯,捧杯说道:“二弟,今日大哥说了肺腑之言,坦诚已见,希望你能明白为兄的一番苦心,这是为了我们赵氏江山,而不是一己私欲!大皇子行刺案件,为兄不想追查下去了,那件事到此为止,但眼下危急关头,希望你能为大宋江山考虑,我们一起同心戮力,共抗外敌,保佑我们的赵氏子孙可以一直守住这份江山。”
赵光义听完,有些沉默了,这是大哥再跟他摊牌了。
果然,这是一个鸿门宴,若不接受,赵光义觉得自己能否走出这皇宫,下一步是否被软禁起来?
赵光义双手在桌下紧握,看来谋士们分析准确,这皇位,每过一天,就离着自己越远,因为随着赵德昭长大成人,皇兄就已经不想把皇位传给他了。
赵匡胤因为身体伤病和吴军入侵的原因,不想再拖下去,早一点压住赵光义,避免内斗,这样一起同心戮力,才能保住大宋江山。
“二弟若明白为兄一番苦心,接受这个选择,二弟就请满饮此杯,以后我们还是好兄弟,保你子嗣跟普通皇子、公主同等待遇。”
赵匡胤想以荣华富贵、皇子公主待遇的许诺,劝赵光义放下夺嫡的想法,反正子孙享受差不多,只不过皇位,就按历史约定俗成的规矩,传给嫡长子或皇长子。
赵光义略一迟疑,但想着自己计划在开展,没必要当面撕破脸,便缓缓伸出双手,捧起杯来。
赵匡胤目中露出欣慰之色,端着酒杯,向他一举杯,说道:“好兄弟,干!”说罢仰面喝了下去。
表面上二人已经冰释前嫌,赵光义没有顶撞兄长,心中的怨气也没有直接发出来,而是不断劝酒、敬酒,赵匡胤则觉得自己再一次“杯酒释兵权”,心中高兴,以为把皇位继承人的问题顺利解决了,难免喝了不少药酒。
这一壶酒,可以说七三分,赵匡胤喝了七成,赵光义只倒了三成,而真正喝下肚子去的,不足一成。
此时,赵匡胤已经有些醉酒了,脑袋有些发胀和疼痛,从座位站起身的时候,身子摇晃,就要跌倒一般。
赵光义眼神一动,立即起身,去搀扶着赵匡胤。
“皇兄,你醉了,早点休息。”
“朕、没醉,朕欣慰……”赵匡胤说着醉话,已经喝断片了
就在两个人搀扶的时候,赵匡胤腰间的玉斧配饰掉落在地,发出了清脆响声。
这个玉斧落地的响声,引起了门外太监、宫女、侍卫的注意,不自然看向万岁殿,只见窗棂上,映出了兄弟二人搀扶走动的烛影。
片刻后,赵光义把赵匡胤搀到了床榻上休息,他也不知道这些“药酒”喝下去,今晚的兄长能否再醒来,他真的很想拿起枕头给闷一下,但又有些胆怯,担心画蛇添足,所以,等了须臾,便离开了万岁殿。
开门出了殿门后,赵光义说圣上喝醉了,已经入睡了,你们收拾一下残羹冷炙,但不要惊动圣上睡眠,王继恩吩咐宫女去照办。
“本王先出宫回府了,王大人,这里交给你照看了。”
赵光义一语双关,说完便离开了皇宫,万事俱备,就看这一夜的天命如何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