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介胖子,也能对对子?

就在众人满心疑惑之际,曹达华凑到林易身旁,用胳膊肘拱了拱他,道:“林兄弟,对死他!”

林易:“...”

这死胖子,爱占便宜的坏毛病倒是改了不少,就是这爱出头的性子,还得再好好磨炼磨炼。

不过,即便没有曹达华,这副对子林易也是要对的。

当下的场景,让林易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与曹达华、多隆等人在寿霖城如归楼的那一刻。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

“我有一副对子,不如说出来让大家听听看。”

此时,整个大厅里最紧张的莫过于沈益。

林易的文采他可是见识过的,在大梁城的江府,林易让整个豫州的才子都甘拜下风,甚至还收获了以李白、苏轼、杜甫为首的粉丝群体...

“上联是,春风拂柳,醉看烟霞凝玉露,我这下联是,明月照楼,闲斟诗酒伴花魂。”

“好!”

只有曹达华一个人喝彩,这让他自己有些信心不足,连忙低声向秦先问道:“秦兄弟,这对子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呀?”

随着林易敲了下曹达华的脑袋,大厅里的众人才仿佛如梦初醒一般,连连叫好声不绝于耳。

柳茹霜出的这上联,以“春风”“柳”起兴,融入“烟霞”“玉露”等自然意象,尾字“露”为仄声,下联需以平声收尾,且意境要与上联相呼应。

林易只是稍作品味,便结合云韶苑的雅致环境,以“月”“花”“酒”等元素对仗,形成了下联。

以“明月”对“春风”,“照楼”对“拂柳”,形成空间上的对仗。

“闲斟诗酒”呼应了青楼饮酒的场景,尾字“魂”为平声,符合格律要求。

这下联不仅对仗工整、意境呼应,还暗藏玄机...“伴花魂”暗合柳茹霜之名。

原本还对自己的下联信心满满的沈益,在听了林易这下联后,立即面色阴沉。

显然,他输了。

这老鸨也是见过大世面的,单从众人的反应便能看出,这第一个题目,是林易胜了。

原本沈益对了下联后,大厅内便无人再敢出对,谁知又来了一个比状元郎对得还厉害的下联,更是无人再敢出声。

不过身为精明之人,老鸨知道要给状元郎留面子,毕竟那可是未来朝廷的栋梁之材,这云韶苑能在太平城常年屹立不倒,靠的就是这双识人的慧眼。

“这第一题,有三位贵客对了出来,虽说这位贵客答得最好,但用时最久,所以我提议,这第一个题目便算三人都答对了,大家认为如何呀?”

这云韶苑的托儿们立即出声响应。

有些立场不定的人也跟着起哄。

林易自然无所谓,那沈益和壮汉也算得了便宜,便卖了个乖,没有吭声。

倒是曹达华不太服气,明明是己方答得最好,但见林易微微摇头,便也默不作声。

......

“好,诸位贵客,这第一题结束,便请各位看第二题。”

以“夜雨”为题,作一首七言绝句,需包含“灯”“酒”“愁”三字。

林易一瞧题目,心想这题不难。

谁知左边那个粗犷汉子又等不及似的抢先发言了。

“我有诗!”

那壮汉站起来,如同一座小山般,体型比曹达华还要大了一倍有余。

“咳咳。”壮汉清了清嗓子,开口道,“雨打窗棂夜未央,灯昏酒浊人断肠。此间愁绪如潮涌,何时归家见爹娘?”

前面三句倒还说得过去,最后这句直接把这首诗的意境带偏了。

这题目虽是夜雨,但出题之人可是青楼女子,表达的愁绪也应当是青楼女子的孤寂之情,怎地一扭头变成了思乡之情?

但林易从这壮汉两次回答的内容上,已经推断出这人大概的身份,定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士。

所以虽然回答得都不怎么样,但还是赢得了林易的敬意。

当听到“何时归家见爹娘”这句的时候,台上的老鸨差点笑场,这意境完全不对。

那壮汉答完后,听到现场稀稀拉拉的掌声,也知道自己答得不太好,只得怏怏坐下。

“林兄弟,这次莫再让沈益抢了先。”

面对曹达华的提醒,林易却微笑着摇了摇头,示意敌不动、我不动。

见林易迟迟不动,最终还是沈益率先沉不住气。

当老鸨第二次问道可还有人作诗时,沈益站了起来。

“嚯,状元郎又要出手了。”

“快噤声,听听状元郎作的诗。”

沈益悠悠道:“夜雨潇潇冷画屏,孤灯残酒伴愁听。愁肠百结无人诉,唯有琵琶弹断章。”

诗罢,满堂喝彩,状元郎的粉丝们还是有不少的。

然而,林易又听出了沈益这首诗的毛病。

意境倒是对了,但“愁听”与“愁绪”语义重复,结尾也有些仓促,“弹断章”收束无力,未能升华情感。

沈益念完诗,一直注视着林易的反应,见林易微笑着轻轻摇头,心里便“咯噔”一下,知道自己这题怕是又要落入下风。

“林兄,莫非你有更好的诗吗?”沈益忍不住开口询问道。

“更好的谈不上,但我刚刚悟出一首诗,请状元郎品鉴。”

沈益不禁吞了口口水。

“雨打芭蕉夜未休,孤灯残酒映帘钩。此间愁绪谁人解?一曲清歌泪满眸。”

诗刚念完,大厅里立即就像炸开了锅,欢呼声、掌声“噼里啪啦”响成一片。

林易的这首诗,首句以雨声渲染孤寂氛围,次句“孤灯”“残酒”暗喻独酌之景,第三句直抒愁绪,尾句以“清歌”“泪眸”收束。

无论对仗、意境皆胜过沈益。

实际上,林易在做这首诗的时候,已经通过换位思考,把自己当做了柳茹霜,以一名云韶苑花魁的身份,表达了孤独寂寞、愁绪难消的情绪以及渴望有人理解自己内心苦闷、排解忧愁的思想。

毫无疑问,这一题林易又赢了。

“这人是谁呀?竟然两次都压过了状元郎。”

“之前没见过,好像是新面孔。”

“看这气度,像是当差的,他不会不知道得罪的是新科状元郎吧。”

“可真替这位小兄弟捏把汗。”

幕后的柳茹霜,看到宁儿记下的这首诗,不禁从头到尾反复轻声念了三遍。

林易的这四句话,当真是写到了自己的心坎儿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