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省长在得到恒信华北海机械设备支持后对堰塞湖排险作了部署,但真正实施堰塞湖排险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尤其是在三十四个堰塞湖排名第一危险的唐家山堰塞湖。
一千多米高山像是被斧子削平,大半的山体积石把澜江堵住了下泄江道。
方圆三千多平方公里内的水源都汇聚在澜江,即便一场两毫米的降雨量也能让唐家山堰塞湖的水位上升一米。
唐家山堰塞湖的水位居高不下,宋之清已经计算过,这个水位如果溃坝,下游最近的县城绵阳不过距离六十公里,不到四五小时就能将绵阳市掩埋,紧接着周边县城都将在起威胁之下,所以,唐家山堰塞湖溃坝,几十米高的水浪携以,洪水泥石流而下,就会有一百多万百姓被它肆虐。
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而要排险唐家山堰塞湖,还不能提前将坝体炸开,集中泄水等同于溃坝,下游百姓同样遭殃。
所以宋之清的办法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坝体上先挖出一条泄洪槽,通过这条泄洪槽将堰塞湖内高居不下的水位缓慢下降。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徒步到达唐家山堰塞湖坝体都非常吃力,更别说那些十几吨重量的机械师要如何才能上去?
可是,时间不等人。
雨还在下着,水位不断上升,坝体随时有溃堤的风险。
此时就是最可爱也是最勇敢的那群人发挥实力的时候了。
调用运输机,将十多吨的挖机空运至坝体。
设备已就位,日以继夜,不眠不休。
同时派出最可爱的人协助临时挖掘泄洪槽所经之处的百姓搬迁。
搬迁其实并不合适这时的正确说法。
而是转移,带着一些强制,百姓知道危险,但洪水还没有来,总是带着许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期望命运会眷顾。
但临时挖掘泄洪槽,才是保证唐家山堰塞湖真正排险的最佳方案,这个方案是以最小的损失老挽救最大可能得损失。
这是为了挽救接近一百三十万百姓,涉及多个县城不被掩埋下的措施。
但必须有所牺牲。
几乎牺牲的就是唐家山堰塞湖下游的两个自然村,临时泄洪槽经过处,百姓必须提前撤离。
来不及让百姓对自己家里财物的转移,有的百姓还有将自家养的羊,猪一起带着,不让带就不走…
最可爱的战士都是将这样的老顽固背着走的,他反正是瘫坐在地,不愿和自己养的鸡鸭鹅羊生离死别。
除了将他们背出这个必定被掩埋的地方别无他法。
宋之清在这几天肉眼可见的苍老,他是真的无法有一分钟的休息。
排险方案是他出的,但泄洪槽还没有挖通,水位已经距坝体不足两米,要知道堰塞湖的坝体是自然形成的,极不稳定,若堰塞湖内的水不能经泄洪槽排除,坝体被溃体,或者水位上升至溢流,任何一种的可能,那下游百姓就不可避免的要再次经历洪灾泥石流的伤害。
机器轰鸣,工人已经三昼夜不眠不休,运输机就没有停止过,山顶坝体终于有了第八十辆的机械设备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