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村
日头刚偏西,谢文忠家的土坯房前已经挤满了村民。
不知是谁起的头,村里但凡没下地的人家,都三三两两聚了过来,就像商议好了一样,往这边走来。
几个半大崽子在人缝里钻来钻去,惊得院角那几只鸡\"咯咯\"乱飞,扑棱起满地的鸡毛。
\"文忠啊,你爹到底几时能回?\"
谢三叔拄着锄把,手指在粗布衣襟上搓了又搓。
\"这都过去了大半日了,怎么还没有回来。\"
人群里立刻炸开了锅:
“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现在大伙都盼着他赶紧回来,拿个主意。”
“哎,这苏家,一向收购咱东西挺顺当的,好端端的,咋近来收购的数目越来越少啦?
难不成是对咱有啥不满意的地方?”
“谁说不是哟!如今这收购量,连先前的一半都不到,咱家里头还囤着好些呢,照这情形,都犯不着再做新的了。”
“依我看呐,莫不是咱村哪户人家做活儿不精细,东西粗制滥造的,把苏夫人给惹恼了,连累了大家。”
王婶子吊着三角眼往人堆里扫,几个媳妇子慌忙摆手:
\"天地良心!上月交货时,姜老还夸咱的竹简刮得匀实呢!\"
“就是就是,我们家做活可精细了,向来都是规规矩矩的,绝不可能出岔子。”
另一个媳妇子也急忙附和,脸上满是焦急与委屈。
“那这到底是咋回事儿呢?”
有人皱着眉头,满脸疑惑地嘟囔着。
他们今日来,就是想让老村长能出面,前往苏家一趟,问问为何收购竹简的量越来越少。
要知道,村里多数人家就指着这竹简买卖过活呢。
如今收购量一减再减,长此以往,一家老小的生计都没了着落,往后日子可就难熬了。
其实大伙也不是没琢磨过,让谢氏代表大伙去苏家问问情况。
毕竟在村里,谢氏与苏夫人的关系也很近。
可思来想去,最终还是觉得让老村长出面,大家才觉得踏实。
那些外来户瞅见村民都往村长家聚集,打听了一下,知道原委后,也都趁机跟了过来。
他们好些人都已经接连好几日没活儿干了,整日里闲在家中,心里头急得像着了火。
外乡来的李瓦匠在人群后头使劲儿挤着,他那件粗布褂子早被汗水湿透,紧紧贴在身上,泛着一层油亮,喘着粗气大声道:
“我们这些靠卖力气吃饭的人,那才叫一个冤呐!
以前,只要往村口那大树底下一蹲,嘿,那些东家们争着抢着要咱们去搬货,忙都忙不过来。”
说到这儿,李瓦匠顿了顿,神情黯淡下来,重重叹了口气。
“如今倒好,天天在那儿守着,连个问的人都没有!”
“再这么下去,怕是连顿糙米粥都喝不上啦!”
人群中一位头发稀疏、几近谢顶的老者幽幽地接过话茬。
脸上满是深深浅浅的皱纹,此刻,浑浊的双眼透着无尽的无奈,眼神中没有一丝光亮。
这话就像块大石头砸进了水塘,\"咚\"地一声在众人心里激起老大的浪花。
人群里顿时响起一片\"啧啧\"声,大伙儿你瞅瞅我,我瞅瞅你,脸上都跟挂了霜似的。
村民们的行为,可苦了谢家的女眷们。
她们原本在院子里忙着家务,不是在洗衣做饭,就是在缝补浆洗。
可现在,被这一群村民挤得根本没法做活,只能无奈地站在一旁,看着这混乱的场面。
文忠媳妇死死攥着没纳完的鞋底,麻线勒进手指头里,都勒出血印子了也不觉得疼。
此时,谢文忠望着闹哄哄的人群,心里跟猫抓似的,可还是耐着性子劝道:
\"各位叔伯婶娘,我爹出门时也没交代去处,保不齐路上遇着什么事给耽搁了。
至于苏家收购的事儿,在没弄清楚之前,大伙先别急,急也没用不是?”
“话是这么说,可这苏家要是一直这样,咱往后的日子可咋过啊!”
人群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抹着眼泪哭诉起来。
“家里老小都指着这点营生糊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