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弋其实一直在思考这件事情,抓捕地方官员一定要快,不能给他们任何反应时间,更不能让他们有传递消息的机会。
他本是想让做事周全的大理寺来做这件事,不过从满宠的表现来看,大理寺似乎没有能力应下这件差事。
“伯宁,为官者当心系万民,大理寺乃是衡量天下公允之地,更应该认真仔细。孤让你执掌大理寺,就是看中了你不惧权势、天下为公的心。不过你也不能将全部精力用在断案上,还要将此心传授给他人,让更多的人如你这般。”王弋对满宠的表现有些不满,批评了两句。
事实上世上就从未出现过一个完美的政权,从古至今,乃至后世都没有。
每一个政权不论出现了多久,都不像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而是如同一位暮气沉沉、病痛缠身的老年一般。
政权之间的相持与争斗从来都不是比谁更加优秀,反而是在比拼谁更晚被自己那一身疾病害死。
这么多年来,王弋对此深有体会,无论他怎么改革,和天下最聪明、最老练的政客如何商议,制定的政策永远都有漏洞,永远都无法避免被人加以利用谋取私利。
王弋基本上已经看开了,即便他是开国之君能做的也非常有限,除了耗费精力在已经成型的国政周围修修剪剪以外别无他法,根本撼动不了造已被绑定在权力大树上的各个家族。
况且他也不想动那些家族,他们都是他最有力的支持者,是绝对的忠臣,是甘愿为他效死的人,他没有理由自毁根基。
王弋的意思很简单,算是放权给了满宠,只是要求不要过分张扬。
满宠听到后心中长舒了一口气,他的想法和王弋相同,赶忙说道:“多谢殿下教导,臣省得。”
省得就好啊……
王弋摆了摆手,说:“伯宁且去,过些时日大理寺必将十分忙碌,且先做好准备。”
“臣明白。”满宠行了一礼,告退离去。
满宠虽然走了,但事情还没解决,人还是要抓的。
王弋转头看向荀彧问道:“文若,我准备最近几日便班师回邺城,军中需要准备多久?”
“三日之内,殿下便可班师回朝。”荀彧没有犹豫,立即给出答案。
“三日便可?人手可还充足?”王弋很是诧异,要知道这一路上官吏可死了不少,没想到荀彧竟然能这么快准备好。
荀彧倒是相当自信,说道:“殿下,不用三日,两日便可。若殿下不信,臣愿立下军令状。”
“你我之间无需如此。”王弋摆了摆手,笑道,“我自然是相信文若本事的,且去准备吧,越快越好。”
“臣领旨。”荀彧起身行礼,退出书房。
王弋见周围没了他人,便闭起双眼靠在案头思索,荀彧两日内能完成撤军准备,他便占据了时间优势,如今要做的就是将这条优势发挥到最大。
他现在需要的是一支忠诚、行动力迅速且不讲道理的人马来完成这件事。
人选他其实也已经有了目标,那便是本应在次战中大放异彩,却因为一些烂事抬不起头的前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