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临床实验的志愿者数量暂时不够,但是思思的治疗不受一期临床实验的制约,可以提前开始。
锐行的生物制药工厂负责制作生物制剂,他们的制备技术非常成熟,无论是人才还是设备都已经非常完善。制备出来的K生物制剂用冷链车运送过来,使用也非常方便,通过静脉注射直接注入思思的体内。
因为经过了多次的改进,现在的这种类病毒微生物非常安全,注入后没有任何不适反应,就像打普通的抗生素一样,极少数情况下会出现低烧,但是这一次思思连低烧都没有出现,就像注入生理盐水一样轻松。这是K病毒经过多次改良才有现在这种低反应性。
在改良的过程中,实验团队也摸索到很多规律,这样让后面的改良工作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随着数据的积累,技术的门槛也变得越来越高,这让以后的追随者很难赶上来。
这次思思没有出现任何波澜,整个过程非常舒适,恐怕这是她生病以来体验最好的一次治疗。
没有痛苦,并不表示没有治疗效果,后续的动态检测,这次的治疗效果比以往任何一次治疗效果都要好,影像学上的原来的肿瘤影像现了信号改变,出现了一些弥漫性的水肿信号改变,这意味着肿瘤细胞目前正在大批出现死亡。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来了,肿瘤细胞的大批死亡,细胞膜崩解,细胞液流出,造成肿瘤出现水肿。这种水肿放在其它的位置问题不大,但是如果在颅内,尤其脑干,这将是致命的。
如果这样下去,思思很可能会引发脑疝!
大家如临大敌,杨平微眯着眼睛,盯着挂在专用电子影像屏幕前,研究思思的头部mRI图像,陷入了思考。在实验之前也想到这个问题,但是现实总会与预测有差距,首先对新的K生物制剂的治疗效果估计过低,所以在剂量上使用过多,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速度远远超出实验前的估计,这才是危险的根源。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以后控制肿瘤细胞的死亡速度也是技术关键,一旦失控超速,对于颅内肿瘤来说,可能引发致命的脑疝。为了应对危险,思思被转入楼上的专用IcU。
“水肿增长的速度极快,你看,今天已经比昨天明显很多,我们不知道水肿的峰谷在哪里,无法预测,也没有经验可以参考,所以根本没可能知道它什么时候开始减轻,要不要手术干预?邓教授也看过思思的mRI图片,说是水肿发展很快,但是他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从来没有见过因为颅内肿瘤细胞死亡过快细胞残骸来不及吸收造成的水肿,所以他也没办法预测水肿的曲线。”宋子墨在旁边说。
邓教授就是现在研究所门诊的神经外科教授,他以前在天坛医院工作,后来被三博医院引进,作为三博医院专家组的神经外科专家,他经验丰富,但是面对这种新情况也是无能为力。
研究所这种临床与科研的结合模式非常好,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临床力量作为支撑,现在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出现这种危险的情况,毫无办法,只能赌命。
“我也在想这个问题?如果手术提前干预,破坏性很大,而且手术有极高的生命危险,但是如果不手术介入,一旦水肿继续加重,引起延髓的脑疝,那时候再手术,手术成功率非常渺茫。”杨平摸了摸鼻子,这个决定非常难做。
无论怎么做风险都很高,一个是主动介入,风险在于手术,也就是风险在杨平自己手里;一个被动等待,只能碰运气,存在不可控因素,风险在所谓的运气一方,可能现在就是水肿的最高峰,后面开始消退,但是也可能现在不是高峰期,水肿还在快速进展,一旦快速进展,几乎很难救活。
一个是发挥主观灵动性,一个是被动机会主义。
现在的治疗已经处于失控状态,杨平反复研究影像图片:“从第一次的mRI图片开始,一张一张地放出来,稍微慢一点。”
控制电脑的医生立即照做,将思思在三博医院第一次做的头部mRI图片调出来,然后从这里开始,按照时间顺序,将她在三博医院数据库里所有的头部mRI图片一张一张播放。
杨平盯着这些图片,一张一张地研究,他要进行纵向的比较,通过这些图片总结出来思思肿瘤水肿现在到底处于什么水平。
其它站在周围的实验室研究员,很多不是医生,此时他们没有任何发言权,因为已经超出他们的知识范畴之外。这就是复合军团的优势,不管出现什么问题,都有相应的成员来应对。
唐顺、陆小路一直盯着杨平,等他的回答,这个时候,杨教授才是最有资格做出决断的人。
思思最大的风险会出现研究的枕骨大孔疝,枕骨大孔疝又称小脑扁桃体疝,此时小脑扁桃体及延髓因为水肿形成的压力差经枕骨大孔推挤向椎管内,延髓是生命中枢,这种对延髓的挤压是致命的。
“叫思思爸爸妈妈过来,我跟他们谈谈,马上手术,开颅!”杨平终于做出了决定,将生命交给自己,比交给不确定的运气要好,他不相信运气,运气只有在没有其它办法的时候才不得不依靠。
一个研究生立即跑去叫思思的父母,他们已经在病房守候着思思,思思现在的颅内神经症状不是很严重,但是水肿一旦越过临界线,死亡率极高。
“思思现在的水肿远远没有到高峰期,接下来的加重速度会更快,如果不加以干预,今天晚上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致命的枕骨大孔疝。”杨平做出了预测。
''手术怎么做?提前去骨瓣减压吗?”宋子墨问道。
“是的,没错,只能这样,使用去骨瓣的方式扩大枕骨大孔,给延髓预留充分的空间,现在立即让锐行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一套从颈椎到枕骨的支架和外壳,术后需要使用它们做临时支撑和保护,这个支架非常重要。”
“我马上将影像数据传给锐行。”管床的李医生立即回应。
锐行现在有一套可以随时定制骨科内固定的柔性流水线,使用最先进的3d打印技术,在两个小时后可以完成一套内固定从设计、生产、灭菌和包装,在两个小时后可以送上手术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