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沐抬起头,目光坦诚:“郑组长,高志远同志是省委副书记,我对他的全面情况了解有限。但是,在推进晋阳医改,尤其是在涉及大型医疗设备采购等具体工作中,我们确实发现了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疑点和问题线索。比如,部分设备采购价格明显偏离市场正常水平,存在围标串标的嫌疑;一些资金流向比较复杂,需要进一步厘清。这些线索,之前专项治理办公室也掌握了一些,并且……可能触及到了更高的层级。”
他没有直接指控高志远,而是用“疑点”、“线索”、“可能触及”等词语,客观地反映了情况,既指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又保持了严谨性,并将球踢回给了巡视组——这些线索,之前的调查已经掌握了。
“哦?哪些线索?涉及哪些具体事项和人员?”郑组长追问,语气依然平静,但问题更加深入。
李东沐知道火候已到,他从容地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拿出一份不算太厚,但装订整齐的材料,双手递到郑组长面前。
“郑组长,这是一份关于晋阳市在医疗设备采购等领域发现的一些异常情况和初步分析材料,里面列举了一些具体案例和数据。作为情况反映,供巡视组参考。所有内容,均以可查证的事实和数据为基础。”
他没有交出最核心的冯天豪账本和录音,而是提供了一份由晋阳市审计、财政等部门联合梳理的、相对“外围”但同样具有说服力的分析报告。这既展示了他们的工作成果,又避免了过度刺激和授人以柄。
郑组长接过材料,粗略地翻看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他合上材料,放在一边,没有再继续追问下去,而是换了一个话题,开始询问晋阳市经济社会发展、d的建设等其他方面的情况。
李东沐一一作答,思路清晰,数据详实。
谈话持续了近两个小时。结束时,郑组长主动伸出手与李东沐握了握,语气缓和了许多。
“东沐同志,感谢你的坦诚介绍。你的很多想法和做法,很有参考价值。回去以后,继续安心工作,带领晋阳市取得更大发展。”
“谢谢郑组长,我一定牢记使命,不负重托。”
谈话结束了,李东沐该做的已经做了。
离开谈话室,李东沐感觉后背已经微微被汗水浸湿。这场谈话,不亚于一场激烈的战斗。他不知道最终结果如何,但他已经尽了全力。
而就在李东沐接受谈话的同时,在省城另一个隐秘的角落,一场针对巡视组的公关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高志远虽然被停职,但他背后的势力并未放弃。一位自称是首都某老同志身边工作人员的中年男子,设法约见了巡视组的一位副组长。
在一家私密性极强的茶楼里,对方言辞恳切。
“王组长,高志远书记的事情,实在是冤屈啊。他在河东省工作多年,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可能在工作方式上强硬了一些,得罪了人,但现在有些人是想借题发挥,往死里整他。”“还有那个李东沐,年轻气盛,为了个人政绩,不择手段,罗织罪名,他提供的那些所谓证据,很多都经不起推敲的。希望巡视组能够明察秋毫,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挫伤了真正干事创业的干部积极性啊!”
这位副组长面无表情地听着,既不表态,也不反驳,只是偶尔端起茶杯抿一口。
类似这样的“情况反映”和“打招呼”,在巡视组进驻后,通过各种或明或暗的渠道,一直未曾间断。试图影响巡视组判断的,并不仅仅是高志远一方。
巡视组的工作在按计划深入推进。他们不仅与省级领导、地方主官谈话,也广泛接触基层干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甚至随机走访社区居民。
郑组长更是亲自带队,不打招呼,直接下沉到晋阳市,实地考察锂航时代项目、心血管病诊疗中心,与一线医护人员、项目工人、普通市民面对面交流。
在晋阳医科大一附院,郑组长遇到了正在带教的张斌教授。
“张教授,您从盛京过来,觉得晋阳这里的医疗环境、改革氛围怎么样?”郑组长和气地问。
张斌教授是个直性子,有啥说啥:“郑组长,说实话,刚开始来的时候,觉得这里基础比较薄弱,思想也有些保守。但这大半年下来,变化很大。尤其是以李东沐书记带领的市委市政府,是真想干事,也能干事。”
张斌对李东沐一顿夸赞,随后又列举了实际例子。
“柔性引才这个点子很好,而且也落实到位了。虽然期间的阻力不小,但方向是对的。对于我们医生来说,能看到技术提升,能救更多的人,这就是最大的价值,我支持这样的改革!”
张斌教授的话,朴实无华,却极具分量。
郑组长笑着聆听完张斌教授的讲话,并没有给出肯定或者否定性的回答,但是却用鼓励的话语,让一附院的同志们感受到了干劲。
在锂航时代项目一期,看到一线工人,以及项目建设工地中的员工谈起收入和未来,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对市委市政府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锂航时代项目是近些年来,晋阳市引进的最好的项目,没有之一。”
“家门口就能实现高薪就业,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我家孩子今年大学毕业,已经通过了锂航时代的面试,月薪起步就上万……”
这些来自基层最真实的声音,与某些人试图营造的“李东沐搞政绩工程、不顾民生”的舆论,形成了鲜明对比。
巡视组就像一部高精度的探测仪,在河东省这片政治土壤上深入扫描,去伪存真,去芜存菁。
时间一天天过去,表面的平静下,暗流愈发汹涌。
某天中午,李东沐突然接到郑组长亲自打来的电话,语气异常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