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言前最后一条消息,来自一位资深研究员:
枢纽蛋白应用-高博: 陆院这是给咱们装上了基因编辑的翅膀啊!枢纽理论指明方向,大装置提供平台,现在连最锋利的分子剪刀也到位了!兄弟们,准备好迎接下一个爆发期吧!
群里虽然安静了,但各个实验室和小群的私聊,却以更火热的速度沸腾起来。
所有人都意识到,繁缕研究院的征途,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张封则在个人推特上发布了一条简短声明:很荣幸能参与繁缕研究院和生命设计大科学装置这一激动人心的项目。”
“科学合作跨越地理界限,我期待与陆时羡院长及全球同事一起,推动基因编辑技术迈向新的前沿。
声明巧妙地回避了引发的争议,强调了科学合作。
mIt校方对外界的询问,则给出了一份标准回复:我们支持教职员在遵守校内政策和确保完成本校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这种刻意的低调,反而更加印证了圈内人的猜测。
这是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其目标远不止于聘请一位顶尖科学家那么简单。
它象征着华国的科研机构已经具备了与世界顶级学府顶尖人才的实力与自信,也预示着全球科研力量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而微妙的重塑。
这个消息,没有登上任何一家大众媒体的头条,却在全球生物学界的之下,引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暗流。
三月的南江,春意已然铺满枝头。
机场国际到达厅外,陆时羡静静伫立,看着那个熟悉的身影推着行李车走了出来。
张教授,欢迎来到南江。陆时羡迎上前,微笑着伸出手。
张封穿着一件简约的深色夹克,精神很好,完全看不出长途飞行的疲惫。
他握住陆时羡的手,语气中带着期待:终于可以亲眼看看你打造的这座科学殿堂了。
车辆驶向繁缕研究院的路上,张锋一直望着窗外的景色。
当那些散发着柔和荧光的流光梧桐映入眼帘时,他忍不住赞叹:这些生物照明的稳定性远超我在mIt见过的任何类似技术。
这是环境实验室的一个副产品。陆时羡解释道:我们更期待你在基因编辑领域带来的突破。
抵达研究院,张封站繁缕研究院主建筑前,仰头凝视了片刻:每次在照片里看到这个建筑,都觉得震撼。亲眼所见,更加不凡。
简单的安顿后,两人直接来到了陆时羡的办公室。
一杯清茶,两台打开的笔记本电脑,一场关乎生物学未来的对话就此展开。
这是生命设计大科学装置的最新设计方案。陆时羡将文件打开,一个精细的三维模型悬浮在屏幕中央。
四大核心装置的位置和连接方式都在这里。
张封仔细查看着模型,手指轻点,将生物分子智能设计平台的部分放大:这个平台的自动化程度,比我在mIt的设想还要超前。
不错。陆时羡点头:我们计划在这里整合高通量基因合成、自动化筛选和实时表征系统。但最关键的部分,还是需要你的专业知识。
他调出一份详细的技术文档:特别是在复杂遗传回路的构建方面,现有的工具还远远不够精准。
张封从自己的电脑中调出一组数据:这正是我最近在思考的问题。你看,这是我们开发的新型引导RNA库,它在特异性上比现有系统提升了三倍以上。
两人的讨论迅速深入技术细节。
从基因编辑工具的递送效率,到如何在细胞中实现多重基因的同步调控;从如何避免脱靶效应,到如何将编辑过程与枢纽蛋白的动态监测相结合。
我有个想法。张封突然说道,如果我们能够将cRISpR系统与你的枢纽蛋白理论结合,或许可以开发出一种智能编辑器,它能够根据细胞的状态,自主决定在什么时间、什么位置进行编辑。
陆时羡的眼睛亮了起来,灵感如同涓涓细流一样接续而来:这个想法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利用枢纽蛋白作为生物传感器,实时调控基因编辑工具的活性。
在张锋提出将cRISpR系统与枢纽蛋白理论结合的构想后,陆时羡立即洞察到了这个想法背后深厚的理论依据。
他走到办公室的白板前,开始系统地勾勒出智能编辑器的理论框架。
这个构想的核心,在于将基因编辑从开环控制升级为闭环调控陆时羡在白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框图,现有的cRISpR系统就像是预先设定好目标的导弹,一旦发射就无法更改。而我们要做的,是赋予它实时感知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他继续深入描述道:理论依据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在信息感知层面,枢纽蛋白可以作为细胞状态的传感器。”
枢纽蛋白的核心特征,在于它们能够整合多维度的细胞信号并处于调控网络的核心位置。陆时羡在白板上画出几个枢纽蛋白的相互作用网络。
比如,当dNA损伤发生时,p53这个枢纽蛋白会被激活。当细胞处于氧化应激状态时,Nrf2会发生核转位。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枢纽蛋白的活性状态与基因编辑系统耦合,就等于为编辑器装上了感知细胞状态的。
看见张封点了点头,陆时羡继续说道。
“第二是逻辑决策层面,基于生物分子电路的智能调控。”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陆时羡的笔触变得有力: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调控逻辑:只有当特定的枢纽蛋白A处于激活状态,且枢纽蛋白b处于抑制状态时,基因编辑系统才会被启动。”
“更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引入强度依赖的调控,编辑器的活性与枢纽蛋白的激活程度成正比。这就构建了一个基于细胞内在状态的智能决策系统。
此时的陆时羡越说越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