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我靠打爆学霸兑换黑科技 > 第1868章 如何翻译外星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因此需要调整图片特征,尽可能把图片和文字的吻合度拉到最高,用多张图片交叉说明一个词汇,类似于AI学习的过程,但为了沟通的便捷性,又不能让每个字词对应的图片太多,否则会严重拉长语言学习翻译的时间。

第二代星际语言翻译器,意识到外星生命可能并没有眼睛,压根看不见屏幕,因此增加了多种可见光之外的信息传达方式,整个翻译器的体积也急剧上升,从一块小屏幕,变成了冰箱大小。

但失去了图片,信息表述变得更加困难,神童们到这个版本开始研究,生命感知世界的方式总共可以有多少种?并尝试理解不同感官在脑海中形成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再进一步推导可能的语言形式。

研究结果比较乐观,大部分生物大概率会有视觉,因为光是感知世界最及时的媒介,用其他方式感知世界,在各类场景下往往会丢失大量信息,继而在生存进化中落入下风,很难成为星际文明。

第三代星际语言翻译器,添加了更多“达成共识”的初次接触信息。

譬如加入了中性氢原子的跃迁图像,氢原子在可观测宇宙中随处可见,无论在哪个星球诞生的文明都会熟悉氢原子,而跃迁长度21.106厘米以及跃迁时间0.704纳秒是固定的,就可以在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上取得一致。

各类物理化学知识都被加入初次接触信息中,毕竟整个世界是物理化学的世界,只要在物理化学层面达成一致,就可以一点点描述万事万物,虽然可能非常麻烦,但至少可以把翻译误解降到最低。

第四代星际语言翻译器,引入了更多信息论的成果。

譬如着名的齐普夫定律,也叫省力法则,拿足够长的一大段人类文字,将其中的高频字词统计出来,大概率会出现高频词次数和次序排序的反比关系,也就是说第二高频词出现的次数会是第一高频词的二分之一,第三高频词出现的次数会是第一高频词的三分之一,往后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等。

最初齐普夫定律是从人类文本里总结出来的,但后来生物学家们发现,海豚座头鲸之类可以互相交流的生物,声音变化分布竟然也符合齐普夫定律。

此外这一版本的翻译器尝试额外引入了多种人类语言模型,用来应对不同信息熵的外星文明语言。

信息熵也叫香农熵,由信息论祖师爷香农提出了最初公式,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学术研究,结合马尔科夫链等理论,被反复升级优化。

简单来说,符号种类数量越小,信息熵越低,符号种类数量越大,信息熵越大。

信息熵越低的语言,文字理解学习起来更容易,但相同长度的文本能表达的信息量也越少,可以理解为更费口舌更费笔墨但不费脑子,沟通效率更低。

例如英文的一阶信息熵大约是4比特,汉字一阶信息熵大约是9.6比特,不同文本样本和不同建模得出的计算值会略有误差,但差距之大显而易见。

实际生活中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同样内容的文本,例如产品说明书或者联合国文件,就会出现汉字篇幅更短的情况。

第五代星际语言翻译器,在之前几代升级的模块上进行全面加强和改错。

传递信号的模块换上了最顶尖的,精度强度都上了一个台阶,造价上了十个台阶,好在这种和外星人沟通的东西也不用考虑量产成本,价格完全无所谓。

又加入了更多的初次接触信息种类,更灵敏的AI模型。

同时神童们在做第五代版本时,再度深入研究了语言信息熵,之前研究的语言只是现有使用的国际主流语言,这次神童们研究了历史上的古语言演变过程,并尝试自创信息熵更高或更低的新语言。

宋河看神童们的研究手册时,震惊于研究的细致深入程度。

有据可查的二百多种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神童们分工合作都吃透了,得出大量数据详实的结论,这帮智商逼近二百的孩子,为了一个当时毫无实用价值的课堂小任务,业余时间自学成才变成了一堆古语言专家。

全球曾经出现过的主流语言里,信息熵的冠亚军分别是繁体汉语文言和东瀛候文,其中文言文不同历史时期的熵变化也做了排序,《尚书》时代的信息熵和《史记》时代的信息熵差别已经很大了。

最初神童们认为,很大概率外星文明的语言也会出现类似的变化,随着历史时期改变,出现信息熵减弱,从信息熵更高的《尚书》减小为《史记》,从信息熵更高的繁体减小为简体。

包括东瀛候文,是从汉语文言先演变成变体汉文,最后才演变成东瀛候文,整个演变过程也是信息熵不断减小的过程。

研究到这一步,神童们觉得外星文明的语言信息熵可能也会较低,毕竟星际文明的历史大概率会比人类历史更长。

但这一结论只存在了一个周末就被推翻了,神童们立马又得出了完全不一样的结论。

推翻老结论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为什么汉语演变时间比其他国际常用语言长的多,信息熵却是最高的,而不是随着时间降到所有语言的最低?

第二,经过多种算法做文本压缩实验,现代汉语几乎已经达到了信息熵界限。

为了验证压缩实验的成果,神童们特意在外星动物园挑选了一些智商接近普通人上限的、没怎么学过语言的小猩猩,教授人类各种语言,以及几种神童们自创发明的更高信息熵的新语言。

最后测试结果是,汉语几乎是普通人类智商上限能掌握的最高信息熵的语言,像一个守门员或者界限,一旦某种语言的信息熵高过了现代汉语,就对使用者的智商有极高要求,注定了人群中只有一小撮人能理解。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为什么当初要废除文言文推广白话文,因为至少半数人的智力水平很难熟练掌握文言文,沿用文言文势必造成大规模人群的阅读困难,这一点从每年高考时学生们在文言文题目上瞎编乱写就看出来了,而白话文恰好够用,能有效减少文盲数量。

第三,神童群体们的内部黑话。

天才院神童们长期待在一起学习科研,几乎每一届都形成了固定的交流黑话,类似于将现代汉语精炼为文言文的过程,信息熵更高。

和普通人沟通,神童们需要说五分钟的内容,如果和其他神童沟通,可能两分钟不到就搞定了。

形成这种高信息熵的黑话之后,所有神童们一直很稳定的用,有时候需要和比较笨的外界同行合作,没法说内部黑话,所有神童都会感觉沟通麻烦费时。

综合以上三点,神童们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1.语言信息熵的大小,和使用语言群体的平均智商高度相关,平均智商越高越喜欢用高信息熵语言,因为沟通起来省时省力,寥寥几句话可以传达大量信息,平均智商越低越喜欢用低信息熵语言,因为更高的信息熵难以理解,会产生大量误会以及过度烧脑】

【2.语言信息熵的大小,和演变时间相关,会经历一个由最初偏离平均智商到最终回归平均智商的过程】

这两条结论相当重要,第二条结论先排除了误差,发展成星际文明的语言大概率已经经过时间足够漫长的演变,难度误差消除了,会高度贴合外星生命的平均智力。

第一条结论更重要,能够建立星际文明的生物,大概率平均智力会很高,因此外星生物的语言信息熵很可能也在超高水平,和之前初步结论得出的外星语言可能信息熵低截然相反!

于是神童们特意自创了三套新语言,信息熵分别为12、17和22,其中17信息熵的语言和神童们平时用的黑话差不多,22已完全达到神童们能够理解的上限,再往上就彻底变成天书了。

只能祈祷外星文明的语言,信息熵在22以下,或者他们能够主动将自己的语言信息熵先翻译扩充到22以下,否则双方交流将会极度困难,对牛弹琴。

第六代、第七代和第八代翻译器,改动幅度都不算太大,主要工作量是融合了大量密码学的翻译系统,以及反复调试AI自动翻译,确保翻译器能在第一时间理解外星语言。

毕竟追求准确的同时,时间也不能拖太久,说个“你吃了吗”花半个月才破译出来,麻烦就大了。

此刻,齐风小组正在测试检查多款不同型号的星际语言翻译器,目前部队装备的翻译器同时有第六代、第七代和第八代,之所以装备三代,主要是避免升级过猛反而带来一些意料之外的不可靠漏洞,最先进的要有,比较老式的也得有。

半夜一点钟,齐风终于长舒一口气,起身看向宋河相晓桐。

“院长,翻译器都没问题!”

“好!”宋河点头。

“然后我们干什么?”齐风又问。

“等!”宋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