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楚健继续从那里头挑出18枚有价值的铜钱,每一枚在国内市场,基本上能卖到几千元,或者上万元。
“你们分了吧!”楚健跟他们说道。
梁浩然和沈世杰没有动,甚至楚健身边的双胞胎姐妹也没要,她们现在不缺钱花,也就没必要跟其他人争这点东西。
于是,那18枚铜钱,顾青云几人分了。
有人拿了两枚,有人拿了三枚。
没有争抢,还算文明。
此时,又有人过来,但老板没有鸟他。那家伙是个本地人,经常来捡点二手货,在他们这旧货市场也是出了名的。
大客户不伺候,去伺候那种人?老板自己没疯。
今天只要服务好这些中国人,自己一周不开张都没问题。
孰轻孰重,老板还是能分出来的。
“还要点什么?”老板看在钱的份上,开始热情起来。
刚才,这些人从他这里买了接近五十枚铜钱,按照平均一枚八万韩元来算,他总共收款近四百万韩元。
不少了。
“有说什么?”
沈世杰只听懂什么思密达。
朴丽珍翻译:“大叔问我们还要点什么。”
“先看一下吧!”
他们捡漏,都是漫无目的的。
“这袋子里面是什么?能打开看吗?”马立豪指着一个蛇皮袋。
老板虽然听不懂,但明白马立豪的意思,当即打开蛇皮袋,露出里面的旧书本。
“倒出来看。”沈世杰说道。
他好像看到一本线装书,书面写的是中文。
也不一定是中国的古籍善本,毕竟以前半岛这边同样使用汉字。他们改用韩文,也就这一百几十年的事。
另外,中国古代流到半岛的古字画、书本等也肯定有,而且不少。
以前,中原王朝一直都是宗主国,像半岛、岛国等周边国家,没少往中国这边送留学生之类,带回去书本无可厚非。
朴丽珍给老板翻译一下。
老板二话不说,将蛇皮袋的旧书本全倒出来。
楚健等人看到就有两本线装书。
沈世杰将它们捡起来,其中一本递给楚健。
他拿的那本是一本医书善本。
众所周知,中医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曾创作出不少医学的经典着作,比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等。
“我这本是草药的书,楚哥,你那本呢?”沈世杰问。
记录草药的古籍,古代也很多。
从《神农本草经》开始,便对众多中药的性味、归经、主治功效等进行了详细记载。不仅为后世的中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让后人能够清晰地了解古代先辈对药物的认识。
此后,《本草纲目》更是集历代本草学之大成,收录药物 1892 种,对每种药物的产地、形态、炮制方法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
有些古医书传到海外,被人稍微修改,就成了那个国家的国粹。
就像南韩这边,他们所谓的韩医,其实就是抄中医的,好多甚至一字不改,就说是自己创造的,不要脸地拿去申遗,也是服了。
“我这本是医书,没看错的话,应该是《素问》的其中一卷,可惜不完整,丢了几页。”楚健一边翻动书本,一边说道。
这一本的书面已经没了,也正是如此,沈世杰才把它递过来。
“《素问》?”沈世杰又是一惊,连忙把脑袋凑过来。
《素问》的大名,在国内中医界可谓是无人不知。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着作,相传为黄帝创作,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据说,这部医学经典原来9卷,后经唐王冰订补,改编为24卷,计81篇,定名为《黄帝内经素问》。
其所论内容十分丰富,以人与自然统一观、阴阳学说、五行说、脏腑经络学为主线,论述摄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药物以及养生防病等各方面的关系,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
《素问》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几千年来在中医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这是后世所有医书所不能取代的。它是中医的源头,是所有学医者都不能绕过去的一座桥。
“什么年代的?”沈世杰又问。
汉代一直到南北朝时期,《素问》在民间还是流行的,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叫全元起的医家还给《素问》做过解释,可惜这个注释版本后来就消失了。
到了唐代《素问》这本书已经残缺不全了。
幸亏在唐玄宗时代出了一位喜好易经、老庄和医学的大学者,叫王冰,他从他的老师那里得到了一个秘本,于是用了十二年的时间,注成《素问》24卷,王冰对运气学说很有研究,特地把运气七篇大论补入《素问》中,合为81篇。
“应该是宋代的。”楚健翻看了一会,将这本古籍还给沈世杰,毕竟是沈世杰先拿到的。
顾青云问道:“这么破的书,还值钱吗?”
“肯定值钱呀!这可是宋代的古籍善本,没听过一页宋版一两斤吗?宋代的古籍善本,通常都是论页算钱的。”沈世杰跟他说。
不懂的张可欣等人面面相觑。
一页宋版一两金?
“夸张了点吧?”
楚健摇头:“不夸张,甚至比一两黄金更值钱,一两黄金现在才几个钱呀?哪怕按照一克900元算,也才四万多。”
也才,四万多?
在场的人,除了沈世杰和梁浩然,其他人都无语了。
真是不把钱当钱呀!
“别告诉我,一页这样的超过四万吧?”
沈世杰白了陈家乐一眼:“那是以前的说法,现在肯定不止。当然了,也得看是什么善本。
2003年的时候,南宋淳佑四年蒙古刻本一页以元成交。要知道,那可是二十年前呀!”
宋代雕版印刷技术成熟,字体端庄、纸墨考究,校勘精细,被视为“艺术品”。明代学者高濂评价其“字画如写,墨色精纯,开卷书香自生异味”。
现存宋版书多为南宋刻本,北宋极少。因战乱、虫蛀等因素,现存多为孤本或濒临灭绝。
顾青云等人:“……”